揉合數碼媒體藝術與冥想 從實體到虛像進入正念世界
近年世界脫離常軌,難以預測。焦慮、不安隨之而來,想重達幸福(Well-being)的層次,不少人都推薦「冥想」或「靜觀」。香港亦有不少學校開始將冥想引入,讓學生透過當下對自身清晰的觀察,讓心神專注在此刻,而不是沉溺不安的過去或擔憂未知的將來。同時感受身體的存在,留意身心變化,學習收與放,從而自我調節,平伏負面情緒。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洪強博士對於禪修冥想已有一定造詣,因此透過數碼藝術、動畫和互動技術的結合,創造出正念練習和冥想的新體驗——便攜式互動與冥想鏡(PIMM),於 2020 年 IIIC 國際創新發明大賽及 2021 年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金獎。
詳細內容英語學習結合AR 建立自主學習習慣
新一代由出生開始就受到電腦、互聯網、數碼影音的影響,新世代的思考和吸收資訊的方式已經與成年人有着巨大的分別。擴增實境(AR)大量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教育自然亦包含其中。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燕捷博士和團隊擷取了 AR 中虛擬物件和真實環境結合的優勢,發明了 VocabGO——首個將 AR 技術應用於可與課程結合的英語詞彙學習的應用程式。憑着新穎的設計,VocabGO 於 2020 年IIIC 國際創新發明大賽中榮獲金獎,並在加拿大國際發明及創新比賽中贏得金獎及特別獎。
詳細內容從台前幕後到台上台下 以數碼科技促進粵劇可持續發展
粵劇早在 2009 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促進粵劇在保育及傳承方面的發展,培養年青一代對粵劇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香港教育大學在 2018 年成立「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寶華教授帶領團隊有系統地研究粵劇,並利用嶄新的數碼科技推動粵劇可持續發展,以及由粵劇藝術家和學校組成網絡,將粵劇文化及知識轉移,使這珍貴的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詳細內容為推動非撞式欖球建資源庫 冀與同工專業交流
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素來是城中觸目的體壇盛事,派對嘉年華狂歡的氣氛,引起大眾關注欖球這項運動。部分學校亦開始有意向學生推展欖球,期望將之普及化。傳統欖球(Tackle Rugby)需要以猛烈的衝撞、擒抱等方式攔截對方持球員,然而如此短兵相接,未必人人喜歡。因此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於 2017 年啟動了「滙豐欖球體驗」計劃(HSBC Try Rugby Programme),在滙豐銀行支持下聯同香港欖球總會推廣傳統欖球的變奏版——非撞式欖球。在非撞式欖球比賽中,只能以最低力道觸碰對手,禁止擒周志清博士 抱,使較年幼的學生也能享受欖球的樂趣。
詳細內容力行務實大學路——專訪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
林群聲教授,早於 2007 年開始於香港城市大學擔任管理層,同時亦是研究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及環境風險評估的知名學者,任職管理層超過 14 年,在今年 4 月被委任為香港都會大學(前稱香港公開大學)校長。多年的管理經驗,讓林校長成為一位務實、穩重兼備的決策人。
詳細內容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 創出經濟新動力——團結香港基金 社情研究主任何杏研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社會需要人才,才能發展出新經濟動力。香港的大學科研成果顯着,然而將研究成果產業化方面則有待加強。現時大灣區正正可以搭建相關平台,由生產到推出市場,各方面均可得到支援,達到「產教融合」的理想狀態。
詳細內容少子化下學校如何退場? 不應全由照顧後進生學校承擔 ——專訪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 副總監曾永康博士
就適齡學童人口下降引致學校退場問題,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副總監、榮休中學校長曾永康博士慨嘆道:「問題相當複雜,在現時制度下,需要退場的學校多為收取學業程度稍遜的後進學生,以及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由這些學校獨力承擔適齡學童人口下降的結果,對有關學校、學生和家長並不公道。」
詳細內容計劃北部都會區 應考慮教育定位 ——專訪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主席伍德基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伍德基主席認為是次《施政報告》中,北部都會區成為全城焦點。政府回應北部創新科技需要,深港兩地互聯互通,定下創新科技的定位,落實大灣區理念。他說︰「北部都會區跟內地融合為一體,指日可待。政府可以再進一步考慮教育定位問題。」
詳細內容守護教育專業 保障同工權益——專訪香港教育工作者工會主席黃建豪
「香港教育工作者工會」剛於 9月 12日舉行記者會,宣布正式成立,並以「守護教育專業,保障同工權益」為宗旨,主席黃建豪表示新工會集中為教師爭取權益,透過提供專業的法律及調解服務,致力處理求助個案及調解糾紛,為教師爭取合理權益。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