齡記.80載 活力無限 推動創新書寫未來

齡記.80載 活力無限 推動創新書寫未來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科書作為傳遞知識、文化、歷史、價值觀的載體,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有所裨益,更能滋養個人成長。齡記書業集團(下稱齡記)1943 年成立之初,以「真善美廉」為宗旨,出版優質價廉的中、小學課本,致力於普及、推動香港教育的發展。齡記 80年來一直堅守優良企業傳統,秉持出版「具學術水平、重視知識基礎」的課本,藉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基礎。同時,齡記藉着 80 周年之際,更遷進新辦公室及設計新的公司商標,寓意努力不懈地奮發前行,朝着「年輕」、「活力」的發展路向邁進,讓產品能夠滿足和適合現今學生、教師的需要。

詳細內容
用心栽種 以愛灌溉 伴孩子成長啟航

用心栽種 以愛灌溉 伴孩子成長啟航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校長專訪

幼兒教育是孩子奠定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他們的個人品格、學習能力、品德素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啟蒙作用。郭美詩校長於去年 9 月份到香港華人基督會煜明幼稚園接任校長一職,隨即面對人口下跌、收生困難等挑戰。面對幼稚園業界的困境,郭校長如何運用多年學前教育經驗,革新校本課程,團結整個教學團隊,從而將挑戰轉化為機遇。今期新校長對談,有請郭校長分享箇中經歷和體會。

詳細內容
電子平台X人工智能 創造電子教學新優勢

電子平台X人工智能 創造電子教學新優勢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隨着科技迅速發展,電子工具的應用在教學上越趨普遍。近年,教育界更希望通過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等創新科技,為學生建立個人化的學習經歷,實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讓他們有更適切的發展。然而,電子科技始終不是老師的專業範疇,因此外界的技術支援尤為重要。八達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與教育界同心同行,為學校設計符合教學需要的電子學習平台,提供豐富學習資源,讓師生打破固有框架,進行即時互動教學,推動「適性化教學」。譚永基指出,教育科技需要以學生為本,與時並進,正如 AI 聊天機械人最近在全球引起熱潮,我們該思考如何利用新科技推動教育發展。

詳細內容
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與挑戰

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與挑戰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創新科技瞬息萬變,亦主導及引領着社會的發展,同時亦為教育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日,人工智能發展更在社會掀起熱切關注,ChatGPT 等 AI 聊天機械人具備搜索、整合和分析數據的功能,在學界引起激烈的討論。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魏遠強先生指出,ChatGPT 興起教育界首當其衝,因其有快速查閱資料、生成答案的能力,導致不少老師擔心學生會利用人工智能出現作弊的情況。惟現時更應着眼於新技術的發展,不用過早作出定斷,而相關技術要得到適切發展,仍需要結合實際例子及革新教學方法。

詳細內容
尋回初心的科技教育

尋回初心的科技教育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近日 ChatGPT 的使用成為全球熱門話題,然而,當大家都興致勃勃談論如何使用時,數百位著名 AI 專家、科技企業家和科學家公開連署,呼籲暫停開發和測試較 ChatGPT-4 更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以給予有關單位時間預先研究其可能帶來的風險。這正是資訊科技與道德倫理的反思問題。

詳細內容
ChatGPT是教育界的洪水猛獸?

ChatGPT是教育界的洪水猛獸?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近期教育界火熱討論應如何應對新一代 AI 技術——ChatGPT 的來襲,部分大學更禁止學生使用此類「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深怕學生只懂將「做」功課的重任交給機械人處理。其實現時的境況與 Google 搜尋技術剛出現時有些相似。當時,社會也有不少討論關於應否讓學生使用,以免出現「抄襲」的情況,但事實上仍然是禁之不盡。反之,當時教育界開始教導學生運用此等技術時應有的「資訊素養」。現時的情況也一樣,筆者曾於學校的周會內,查詢學生是否懂得使用 ChatGPT,部分六年級學生回應他們在家也有使用。既然不能避免,何不選擇擁抱。

詳細內容
擁抱AI學習新時代

擁抱AI學習新時代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每 樣 技 術 的 出 現 都 對 生 活、 工作、教育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去年ChatGPT 開放公眾使用則讓人眼前一亮,AI 工具肯定能顛覆我們的工作及學習方式。而 ChatGPT 的使用與否在最近半年一直是大學的熱門話題,但好像中、小學的討論並不多,大多學校只是抱持觀望態度,未有太多實際行動。

詳細內容
抓緊AI發展優勢 以科技改善學、教、評

抓緊AI發展優勢 以科技改善學、教、評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隨着 Chatbot 發展日漸成熟,學界紛紛牽起很多討論和相關應對的措施。作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培育學生對科技發展的熱情,啟發他們的智慧,讓他們能夠應用及研發新科技以迎接未來社會的發展。每當出現新科技,都會對教學環境的生態帶來轉變。正因如此,我們會經常強調學與教的範式轉移,迎合實際社會的發展,以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法,但既然評估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元素,我們能否在範式轉移的過程中,一併考慮到學生學習評估的方式,亦即是我們應設計出一套能切合實際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評估項目。

詳細內容
善用人工智能 與時並進的教與學

善用人工智能 與時並進的教與學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從來不是易事,前線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更需要以身作則,並把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融入不同學習階段,協助學生培養正向的人生觀。近年,科技及人工智能技術急速發展,加上三年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常規,各行業及領域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也包括教育界。面對來勢洶洶的科技,是要禁止或是面對、辨識、 規範、掌握及運用?與其探討究竟教師的職能會否被取代,何不更積極的討論教師如何與時並進,利用新的「工具」進行教與學。

詳細內容
如何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

如何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政府應否控制或促進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複雜且備受爭議的問題。雖然人工智能機器人有可能為交通、教育、建築和醫療保健等各個行業帶來眾多好處,但也有人擔心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例如工作崗位流失、道德影響和潛在的濫用。政府在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謹慎,平衡創新和保護公共安全與福利,同時亦要確保滿足道德和公平的考慮。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