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貴精,不貴多】
如果要綜合教育體系中的3個學習階段——小學、中學、大學的特性,筆者會用人生的成長過程作比喻:孕育撫養期、奮鬥期及養老期。每個階段的要求和特質各有色彩,亦應認真計劃。英語是一門很特別的科目,既是學科也是語言。有些人能琅琅上口,有些人無論如何努力,卻也發不出聲音。究竟兩者的學習有什麼不同?我認為分別在於學習模式。
詳細內容升中策略 親身視察了解校風
每間學校均擁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家長為子女選校時,不宜只以自己觀感出發,而必須站在子女角度,替他們尋找最合適發展成長的學校。比如:孩子擅長哪項學科,到底於音樂還是體育方面有天份,這些因素比起單純看重整體學科成績更為重要。
詳細內容音樂與多元感官發展(七):音樂與前庭覺
前庭覺掌管人的平衡以及在空間的感覺。用上回筆者學習游泳的例子:覺得自己在水中身體左右不平衡,身體總是側向左邊,導致身體在水中經常左右搖擺不定。除了靠本體覺知道自己肩膀施力不平均外,其實筆者靠的是內耳中兩個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重要的器官:「半規管」和「耳石」去偵測自己的水中的位置,去感知傾側得快要「翻轉」——這個有關空間的感知和記憶。其實,嬰兒在媽媽肚中時已經得到很好的前庭覺的刺激了。因爲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 移動和搖擺,會令寶寶在充滿羊水的環境中,也跟隨着這些動作而有搖擺。再多舉一個例子,你身邊會否經常「耳水不平衡」的朋友呢?他們非常容易暈眩,失去身體的平衡感,其實他們遇到的問題就是在耳內的前庭系統失調。
詳細內容抄寫筆記≠學習良方 針對學習階段 制定最適切學習方案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學校都會制定及教授不同筆記策略,如繪製腦圖或流程圖、提供摘錄框架等,藉此提升學生摘錄筆記的意識及技巧。在課堂上不難發現老師在講台前聲情並茂地講課,講台下的學生全都低着頭奮筆疾書地抄寫重點。然而,這又是否最佳的學習方法?
詳細內容英語學習要多思考 多整合
萬聖節剛過去,聖誕節快將來臨。讀者絕對一定知道萬聖節的英文名稱是Halloween;聖誕節是Christmas或Xmas,但你未必知道它們代表什麼?這兩個名稱構造其實跟筆者之前說的詞源有莫大關係。
詳細內容從跑步 談目標
好不容易「渣打香港馬拉松」終於在上月順利舉行。今年是筆者第一次「正式」參加比賽,因疫情關係,兩年前的成功報名,到今年終於能完成比賽。從小就喜歡各式各樣運動的我,唯獨是不喜歡跑步,過程中,那種沉悶、孤獨的感覺,總令我提不起勁。但自知步入中年,朋輩間各自因家庭、工作關係,實在不能像年少時的瀟灑,一聲之下就能相約外出,籃球、排球,從不放過。因此,跑步就成為我近年參與得最多的運動項目。一對球鞋、一條短褲、半個小時,跑步的習慣就此開始了。
詳細內容以修為教 以仁為育 助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以「明道立德」為校訓,標舉道化教育,踐行「以道為宗,以德為化,以修為教,以仁為育」。甚麼是以道為宗?那就是順應學習者的本性,針對其擁有的稟賦,因勢利導,合情合理地細心教化。至於以德為化,就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我國傳統德行為圭臬,薰陶學者心性。以修為教則是教者必須自我檢點,在言語、行事等方面作為表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言行身教,冀收潛移默化的功效。最後是以仁為育,即本着「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志向,有教無類,務使學者修心養性,增進知識,拓開視野,最終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詳細內容樂善關懷 成德立己 關顧幼教需要 培育本地賢才
九龍樂善堂(下稱:樂善堂)成立於1880 年,至今已有141 年的歷史,一直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自1929 年九龍城區成立第一所女義學,由最初的贈醫施藥逐漸增至興辦教育。數十年來籌辦多間幼稚園、中小學,造福莘莘學子,打下百年樹人的基礎,為香港教育發展作出貢獻。時至今日,樂善堂轄屬教育單位遍及香港、九龍及新界不同地區,秉承「興學育才」宗旨,強調以「學生為本」,提供優質及多元化之教育服務,並以「仁愛勤誠」為校訓,培育社會棟樑,貢獻社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