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創立GMoodle 數據為基礎的網上平台 評估學生小組活動表現
升上大學後,許多功課都需要以小組形式進行,講求團隊協作精神。組員能有效地分工合作固然是好事,但亦有不少學生會互相投訴,指責彼此沒有盡力。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林惠民博士研發了網上平台GMoodle,收集數據評估學生小組活動表現,老師可以了解小組內每個同學的付出比例,從而客觀地評分。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創科與塑膠資源教育的結合 「惜膠」習慣從小做起
香港是繁榮的都市,然而要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都市,環境保護議題絕不能忽略。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周卓輝博士與蘇詠梅教授一直致力科技及環保教育,於是他們的團隊設計了「八格塑膠分類回收箱」,並製作AR教育圖書及體感遊戲,為學校提供回收塑膠的設施及相關教材,由小學開始推廣塑膠資源教育。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以AR進行遊戲教育 提升ADHD兒童執行功能 以AR進行遊戲教育 建立本地數據庫和評估準則
每人也有獨特一面,會抱有優點,更會擁有性格上的缺點或不足,你我皆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如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等,亦值得擁有與一般小朋友一樣的發展機會。為了讓他們可以順利學習,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梁智熊教授與程式開發公司AESIR合作,設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童AR遊戲學習計畫」,期望讓有需要的家庭得到教育上的支援。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引用語料庫 打造英語教學工具 探索語言奧妙之境
語言除了用來溝通,也是了解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歷史的工具。學習一種語言,若單靠死記硬背,必然感到乏味困難。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馬清博士、李鳳琼博士、王立勛博士及陳雪珠博士一起建立了「語料庫教學支援網上平台」(CAP),可將大量複雜數據的語料庫(Corpus)應用在中、小學的英語學習環境裏,老師們透過簡易的操作,讓同學們學習英語增添動機和樂趣。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數據化的中文學習資源 香港舊電影粵語語料庫 透過情境對白學習語言
對語言學家來說,研究語言最奧妙之處,就是能夠從語言的演化中,疏理及鑽研出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及系主任錢志安博士前後花了約10年時間建立「二十世紀中期香港粵語語料庫」,從跨越20年的電影對白中,探索廣東話的前世今生,更從珍貴的大數據中,看到了語文教育的價值及可能性,希望發展成有效的廣東話教學工具,對教育及學習者,作出強大的支援。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本地職場轉型 職專教育培訓「知行合一」人才
在現今香港社會環境,普遍認定只有成功考取學士學位的學生,職涯才能穩定發展。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副總監曾永康博士,從事教學及師資培訓40多年,曾擔任師訓課程總監、課外活動主任協會主席、潮州會館中學校長等職位,亦是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成員,於教育界經驗豐富。他觀察到,現時本港大學教育已趨向普及化,但大學生所學知識卻脫離社會職場實際需要,畢業生未能學以致用,造成人才錯配。當中有什麼原因造成如此現象?曾永康博士詳細分析並分享他對職業專才教育的一番見解。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生涯與職涯雙軌並行 借助商界力量 開創更闊道路
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探索實踐過程,透過認識自身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等,對未來發展作出有系統的規劃。雖然教育局近年投放不少資源推動生涯規劃,而學校也有專職老師負責生涯規劃工作,然而不少學生對選擇職業依然感困難,甚至無法訂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反映生涯規劃課程成效沒有預期般好,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個人化英語詞彙學習系統 靈活運用大數據 自由選擇最佳練習模式
傳統的教育,著重各科習作及功課的操練,促使學生獲取更好的學習表現。其實相比起強制訓練,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題目及方式作為日常練習,更能引發強大的學習動機。因此,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的鄒迪博士,與及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謝浩然博士設計了一個個人化英語詞彙學習系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及興趣,進行英語練習。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方格樂譜消除音樂門檻 只要敢創作 每個人也是音樂奇才!
日常生活中,音樂無處不在,很多人視音樂為最親密的伴侶,陪伴他們走過歡喜與哀愁,甚至有治療心靈的功效。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的梁智軒博士研發專為音樂教育而設的方格樂譜及軟件,不但減低讀譜難度,更降低了學習音樂的門檻,讓使用者以平板電腦演奏和創作,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創演音樂的樂趣。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打破「戲無益」印象 與爸媽一起「玩」英文!
當我們說到語言學習,一般給人艱澀的印象,香港教育大學的楊少詩博士(心理學系)及吳美莉博士(幼兒教育學系)希望透過設計遊戲套件,以桌遊形式讓家長與小孩可以一同進行英文口語訓練,更重要的是,讓小朋友能於一開始接觸英文就擁有快樂回憶,在愉快中學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