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結合中華文化傳承
今天人工智能(AI)在語音識別、自動駕駛、醫療診斷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使AI能夠處理複雜數據,並做出準確預測。大型語言模型如GPT-4具備生成文本和自然對話的能力,提升了人機互動體驗。但人工智能可否肩負中國文化傳承的責任呢?
詳細內容多元教具 支援STEM教學 提升學習興趣
作為近年十分流行的跨領域教學方式,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全方位推動STEM教學,培養學生不同的潛能,以應對未來的挑戰。為提供豐富的學習歷程,學校投放大量資源,採購多元軟、硬件教具,提升教學效能及興趣。以下將由生活與社會科李浩然科主任分享當中心得。
詳細內容活動引發學習動機 培養正向積極思維
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中有些課題對初中學生看似艱深,主要是因為課題涉及宏大的概念,例如「國家經濟概況及世界貿易」、「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國家參與國際事務」,這些都是教師在學與教層面要攻克的難點。
詳細內容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積極引入數碼資產管理 提升教與學效率
數碼資產管理成為近年教育界熱話,其高效、安全、可集中管理及高透明度的特點,能有效提升學校在行政及教學工作上的效率,讓學與教變得更順暢。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了解資產管理數碼化能簡化工作流程,因此多年來積極運用新科技處理學校各方面的工作,減輕老師的行政負擔,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詳細內容停課不停學背後,師生經歷了甚麼?
長達3個月的停課,為達至停課不停學,各種學習平台應運而生,老師都成了KOL,拍片、剪片、直播停不了。同時,業界也反映網上學習存在的種種困難和不足。復課後,大家又要為追趕課程進度而疲於奔命。究竟老師和學生在這期間,經歷了什麼,學習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詳細內容玩中學、學中玩 以遊戲進行學習善用電子教學優勢
上一期《教育專業》,我跟大家分享了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實踐,以電子學習為主軸,配合以處境導向、小組討論、問題為本及微翻轉等的遊戲學習教學法,希望有效提升生活與社會科的學習素質。今期我將會繼續分享另外兩個教學實踐教案,希望能讓學生多了解社會,建立正確價值觀。
詳細內容善用資訊科技 以電子學習為主軸 反思生活與社區的連結
由2010年起,生活與社會科成為初中人文學科重要的科目之一,就我而言,一個有效的教學實踐是能夠因應課題的適切性,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求達到此目標,我主要以電子學習為主軸,配合以處境導向、小組討論、問題為本及微翻轉的遊戲學習的教學法,讓學生提升思考能力,準確掌握課程中的處境知識,反思生活並與社會接軌。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