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實地檢測Smart Energy Connect 智能監測空氣質素
Smart Sensor Automtation(SSA)是由Smart Energy Connect(SEC)研發的智能平台,整合不同的物聯網產品,為校園提供完整智能化、自動化的操作系統,建立綠色校園。SSA提供室內環境和空氣監控、能源管理及智能燈光控制等,其用戶界面簡潔清晰,不但易於使用,更易於理解,學生們都可以輕易掌握校園情況和所屬班級的相關數據。
詳細內容即時互動電子學習平台 隨時隨地自主學習
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徐式怡校長表示,為了提升教學水平,希望在教學新常態下善用電子科技,將課室變為互動教室,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習慣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學校採用八達科技旗下的 iTeach® 即時互動電子學習平台,因坊間平台限制較多,而 iTeach® 平台相對彈性較大,方便老師日常教學。
詳細內容「寰宇遊學」配合公民科足不出戶 走一次絲綢之路——敦煌
全方位學習、姊妹學校交流的活動籌劃,均受制於疫情下未能到訪各地作交流學習,而公民科也要求同學在高中三年內也要到內地作最少一次的交流,面對未能通關的現實,「旅遊製作公司」特別推出《寰宇遊學》平台,讓未能成行的同學可以足不出戶,線上遊歷世界不同地方、國內的名山大川,今次特別介紹絲綢之路的重鎮——敦煌。
詳細內容姊妹學校交流平台 到校拍攝VR影片製作校園遊蹤 突破局限助兩地學校深化交流
受制於疫情下,兩地仍未通關,而教育局每年給予學校的15萬姊妹學校交流的津貼,不能每年添購硬件配置,若只用ZOOM作視像通訊,也未能達到同學深化交流之效。如何善用這項目的津貼,成了學校面對的難題。
詳細內容推動幼兒生命教育 宣揚領養動物訊息
政府一直不乏動物保護、領養等宣傳工作,可惜成效不彰,值得思考如何由基礎教育開始。是次走訪動物英雄聯盟的創辦人林顥伊博士時,她十分強調開拓幼稚園的到校服務,讓領養概念滲入小朋友的內心,藉着生命教育,待學生長大又或是家中開始討論飼養寵物時,第一時間會想起「領養」而非「購買」。林博士的最終目標是將動物議題帶入不同年齡界別,作不同層次的講解,從教育出發,由基礎做起,從而帶出漣漪效應。
詳細內容憑眼球移動瞬間判斷 準確判斷戒毒成效
已戒毒人士需要完全戒清毒癮,才能重過新生活。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梁智熊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為了更準確評估戒毒成效和復吸的可能性,將眼球活動追蹤技術應用在戒毒研究上,讓戒毒人士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狀況。這個研究計劃是香港首個揉合眼球活動追蹤技術、「叫色測試」、「內隱聯結測驗」和「移點偵測」,評定戒毒康復治療成效。計劃於 2019年 11 月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布,在2021 年更榮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詳細內容合約承諾×同儕審評 建立公信評分機制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胡志強教授從過往的經驗裏提取構思,和其團隊開發了評核「個人分數網上評估系統」(下稱:OASIS)。OASIS 是一套為團隊項目的個人貢獻進行評分的系統,利用團隊成員的互相評估數據來計算基線,以數據為本,計算出公平合理的分數。美國和亞洲九間大學共二十八位教師採用了這個系統,改善了大約一千八百名學生參加的二十三種不同課程的團隊學習方式,在 2020 年 IIIC 國際創新發明競賽中奪得金獎,更在 2021 年再下一城,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金獎。
詳細內容由城市樹木啟發生命教育 冀全民擔任樹木監察員 共享綠色城市
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時,大量樹木受到破壞,對生態環境及市民生活均造成極大影響。然而這亦成為一個契機,讓大眾以生命教育角度出發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李子建教授和社會科學系詹志勇教授和鄒倩賢博士為探討城市植林和社區發展之間的平衡,與團隊研發出 Tree Portal「樹之門」流動應用程式,希望透過普及科學,提高市民對樹木科學的認知,從而學會珍惜大自然,達至生命教育。
詳細內容2021-2022 學年,開學了! ( 上 ) 教育界現況 SWOT 分析
新冠疫情至今的第二個九月開學日,大家有沒有什麼期盼或作了什麼準備呢?以下,我們會以「強、弱、機、危」SWOT 方法,分析學界的狀況,並分享一些小點子,拋磚引玉,大家集思廣益,好早作準備。
詳細內容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培養學生慎思明辨
通識教育科(下稱「通識科」)推行已超過十年,一直有不少教師反映,指課程範疇太廣,難以完整教授整個課程內容。教育局於 2021 年 4 月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包括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代替通識科。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方案將於 2021/22學年在中四級開始推行,希望騰出時間和創造空間,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公民科課程貫徹通識科的理念,內容及課時大約為原來一半,重視建立學生穩固的知識基礎,培養他們慎思明辨能力及提升公民素養。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