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選校條件:疫情應對能力
疫情關係,今年的課堂安排變得不再一樣。而疫情仍然不明朗,且思考要應付往後可能又再出現的疫病或是突發事件,學校的處理能力和應變速度成為一項新指標。學生入讀後,不知何時再遇事故,學校的應變表現可有助應對所帶來的困難。
詳細內容沒有上課的開學,怎麼辦?
根據日前教育局局長的宣佈,雖然九月一日將如期開學,但卻是因爲防疫需要而學生普遍不能回校上課的開學,變成「開學而不上學,復課而不上課」的無奈局面。轉眼已到八月底了,正常來說,一間中學怎麼都應該要準備開學的各項工作的了。但沒有學生回校上課,只能進行網上學習的開學,應該如何進行呢?
詳細內容「祖堯 BB」去哪兒?
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早前透過Facebook發文預告,將於明年3月暫別香港,到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全球第11名、亞洲第1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下簡稱「南大」),接任該校醫學院院長和高級副校長。消息一出,香港人便開始關注南大是一個怎樣的學校,能吸引沈祖堯暫別香港?
詳細內容疫情後時代的遐想: 學校的創新機遇
一旦經歷過不同的教學和工作形態,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回到過去。開學在即,筆者聚焦電子學習、學習能力、教師合作與發展及家校合作四個範疇,分享個人的一些觀察與建議,與業界探討那些從疫情中萌生的創新機遇。
詳細內容
荃灣商會朱昌幼稚園
疫情下的學前教育 讓幼童回歸家庭懷抱 親子互動下 加深了解孩子優點
面對繼續停課的挑戰,相信首當其衝的必然是學前教育,因為電子教學對於幼童發展,未必得到成效。荃灣商會朱昌幼稚園林翠玲校長表示,小朋友未能回校上課,育兒責任重返家長身上,雙職父母手足無措之時,學校重點不再是如何教學,而是如何為家長分憂,達致家校合作,孩子最能受惠。
詳細內容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
電子教學發展神速 全因小學疫境中自救 創新教學模式 讓教師各展所長
九月開學在即,關於小五呈分試,教育局至今仍未有清晰指引。學校角色雖然被動,但如果仍能有系統地發展電子教學,學生學業成績同樣能穩步向前,這樣就無懼呈分試次數或日期的變更。而校長作為管理層,要多了解教師的優點,讓教師各展所長,多為學生提供不同資源與彈性安排。新學年即使面對電子教學的長期挑戰,倘若團隊間能互相扶持,自然能安然度過疫情帶來的重重難關。
詳細內容網上教學難取代傳統課堂 彈性措施 應對反覆疫情
開學在即,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不定,全港學校開學後繼續沿用網上教學,抑或是回歸傳統課堂仍是未知之數。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認為學校可採取觀望態度,為教學進度保有彈性。與此同時,鄧飛也寄語學界,疫情可能維持幾個學年,因此要做好幾手準備。
詳細內容一場疫症 轉危為機 成就真正的自主學習
2020年的今天,疫情肆虐,人群隔離成了新常態,學生「重返校園」顯得困難重重。面對前所未有的公共衞生危機,為保障學童的身心健康及課程順利進行,前線教師的工作量可謂有增無減。在過往傳統面授課堂中,教師只需要沿用教案如常備課即可。現轉為電子教學後,教師不但要學習拍片、舉行實時網課、預備新教案,同時也需要照顧家中停課子女,這種雙重身份帶來的壓力,該如何一一面對?新學年即將來臨,教育局宣布學校可正常開學,但課堂形式由面授改為線上。如今電子教學必是大勢所趨,各方具體應要如何安排、互相協調及合作,以便順利迎來疫情下的教學新常態?
詳細內容
樂善堂楊仲明學校
疫情下增支援 緩解家長心情 照顧學生需要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到校直擊
升小攻略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樂善堂楊仲明學校校長蕭子亮表示,近年致力提升學生成績,分析數據、課程調適、拔尖補底、溫柔的正面鼓勵等等,全校成績進步,家長與學生都有目共睹。是以學校在疫情下,繼續加緊對家長和學生的支援,盡量以協助而不催谷的目標進發。學校將於課堂上、考試上及疫情後的學習支援措施,作出一系列特別安排,讓家長安心,同學放心。
詳細內容
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
一切以「愛」為本 著重過程 引發學習動機
升小攻略
到校直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校長專訪
教育傳媒
升小攻略
走訪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跟徐式怡校長訪問,最深刻應是她對師生的關愛。徐校長說,若果老師讚美學生時,多讚美學生的努力與付出,相信學生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她同時亦關顧不同年齡層的老師要顧及同學多方面發展,並調整心態,明白學生有多方面的潛能,如何發掘同學的能力和興趣,從而更懂得協助學生在不同領域上發展。只要有愛同行,學校,就是師生的第二個家。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