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並進 切合社會需要 推動教育創新發展
李子建教授積極推行教育研究及發展計劃,致力加強教師教育的質素,以及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教育交流與協作,今年9月正式成為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新任校長。面對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李校長如何帶領教大推動教育創新發展,加強香港與內地及國際的教育交流?今期新校長對談,特此到訪教大訪問李子建校長,聽他現身說法談教育新展望。
詳細內容多元教材揉合創新思維 推動跨界別合作 辦好教育事業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加速全球技術革新及文化轉變,不少行業亦趨向數碼轉型。現代教育研究社(現代社)扎根香港超過 65 年,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教材出版社之一,多年來一直為學界提供優質的學與教資源。身為家族企業第三代傳人的黃鉦凱,立意運用自身累積多年的跨領域專長及知識,承傳現代社「學習為先,研究為本,與時並進」的使命,注入嶄新思維,帶領團隊開拓多元化發展的方向,持續燃點培育下一代貢獻社會的熱誠。
詳細內容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 推動本港創科教育發展
為培養學生對科創的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奠定創科知識基礎。由 Techbob Academy 及香港精算扶輪社等主辦「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2023」已是第五屆舉行,作為本港最大型及最受歡迎的學界創科比賽之一,今年度賽事獲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作為首席支持單位,超過200間中小學、幼稚園參與,約2,000名學生參加比賽。比賽項目設有個人或隊際獎及校際獎。大會最後計算每間學校的得獎及參與學生數目,以計算總分選出賽事的校際大獎——全能學校大獎,本屆由拔萃女書院及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分別勇奪中小學的最高殊榮。
詳細內容寰宇遊學 線上感受中國文化
粉嶺公立學校最近聯同北京的姊妹學校舉辦了一次輕鬆、有趣和有意義的線上交流活動「西安兵馬俑線上遊及工作坊」。沒有看錯,既有線上交流和遊覽兵馬俑外,還有工作坊一起創作兵馬俑,發揮學生的創意。
詳細內容傳統國術糅合創新科技 促進中華文化發展傳承
太極是一種中國傳統武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不但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更有助於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為了向社會普及更多太極資訊,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洪強博士帶領團隊開展「進階太極新體驗:太極招式新字體與 AR 技術的融合」的研究項目,透過結合原創太極中文字和遊戲化訓練,以擴增實境 (AR) 和 3D 動畫的形式,協助學員沉浸式練習太極。項目更因此榮獲「2022 年加拿大發明及創新大賽」金獎及兩項特別獎、「2022 年台灣國際創新與發明大賽」金獎。
詳細內容「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 全方位支援升小銜接
學童在升小銜接時,需要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學習模式及社交群體,當中往往會遇到不少挑戰。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下,於2021-2022學年推出為期兩年的「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循多方面支援孩子適應小學生活,並向全港小一生免費派發3套實證為本的「教大賽馬會升級資源套」,計劃惠及約15萬學生,計劃另一方面亦提供「校本支援服務」,支援合共61間小學。計劃總監、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劉怡虹博士表示,團隊期望透過此計劃,與學校及家長攜手同行,幫助學童以正向態度迎接小學的學習旅程。
詳細內容圖書教學新方案 切合幼童學習需要
語文學習涵蓋閱讀理解、實用寫作、語法結構及文言文等,難免讓學生感到艱深及沉悶,提不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為打破語文學習固有的刻板印象,遂把圖書教學發展成新的語文教學模式,融入日常的中文教學當中,以故事形式帶動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並透過不同種類的圖書,豐富學生的個人素養。李濛老師以圖書教學為基礎,結合資訊科技元素,並設計不同類型的延伸活動,進一步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打好良好的語文根基。
詳細內容「知」、「情」、「行」推動國情教育 培育愛國愛港新一代
國家支持青年未來有更好發展,香港青年面對龐大機遇,需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趨勢,積極裝備自己,成為有國家觀念,民族情懷以及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為此,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以培養愛國愛港新一代為目標,教學團隊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從「知」、「情」、「行」三方面循序漸進地推動國情教育,其教育成效深受社會肯定,獲頒 2022 年優秀教師選舉國情教育組的小組獎項。
詳細內容探討機械人教育的實踐與創新
機械人教育(Robotic Education)在科技時代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教育改革和社會影響均具有深遠的意義。機械人教育的推進與發展對經濟帶來的好處是明確的。先進的機械人技術不只能為相關的設計、維護和操作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它還助長了自動化和最佳化製造過程,從而提升產能並減少人為失誤。國家或地區若具有高度的機械人技術,將更容易吸引外國投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詳細內容讓書香滋潤學生成長
打造一所閱讀蔚然成風的學校,讓學生走進閱讀之旅,眼光不能只局限於學校圖書館,而是要舉全校之力來推進,校長、老師和家長共同為推動閱讀風氣一起出分力,才能真正把閱讀滲入至全方位。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