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遊學 文明探索之旅
連續的國寶級文物展覽,最近為香港帶來一股文明探索的熱潮,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沙田文化博物館又接連舉行了敦煌藝術及南京博物院的展覽,展出的都是世界級文物,連貫不同主題,讓學生及大眾能夠近距離欣賞和學習中國文化。
詳細內容傳承優良作風 創新引領未來
胡國威先生自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創校便一直服務至今,今年更原校升任校長,面對熟悉的同事與校情,如何引領學校打破框架,走向創新發展,成為新校長上任後必需思量的課題。胡國威校長如何利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及資訊科技的專業優勢,帶領教學團隊為學生提供與時並進的優質教育。今期新校長對談,有請胡校長分享此中的經歷。
詳細內容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探索未來無限可能
生涯規劃教育在過去十多年間在教育界備受重視。2020 年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在高小及初中階段展開生涯規劃教育,並加強校長和教師的專業培訓及為家長提 供相關資訊,同時在特首的《施政報告》「科、教、興、國」四大教育改革的範疇,更強調人才培育、職專教育及專上教育,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及就業機會,培養應用技術人才。
詳細內容配合青年多元發展 確立生涯發展階梯
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過程,以達致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在求學階段中,生涯規劃亦被視為全人發展的重要元素,旨在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個人規劃、設立目標和反思的能力,並認識銜接各升學就業、培訓途徑,以及職場資訊等。曾永康博士建議,若要全面支援青年發展,完善生涯規劃,可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幅增加應用學士學位課程,具體落實職業專才教育之高級文憑與應用學位課程的對軌銜接,為不同志趣和能力的青年有可達致成功的升讀大學機會,讓他們有充滿期盼的就業前景,並因應特質和專長,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做好生涯規劃,成為社會上各式各樣的職業專才。
詳細內容發展非華語人才 創造文化共融優勢
香港作為多元共融的「全球城市」,居住了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他們自然亦是香港未來的重要發展力量。隨着本港非華語學生人口逐年迅速增長,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以助他們融入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本港社區更為重要及迫切。因此,發展非華語中文課程,提高他們讀寫聽說能力、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提升語文素養,以及認識中華文化,有助他們融入香港的發展步伐。
詳細內容優化課程框架 發掘學生獨特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校園裏的學生,就是一顆顆未經雕琢的寶石,尚待發掘;老師好比專業的工匠,潤物無聲,不經意地將不同意念,透過課程整合,科組合作,鋪排出不一樣的活動,照顧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將猶如寶石的學生,潛能發放,綻放異彩,展現個人的獨特性。
詳細內容推動體育產業化 培育優秀人才
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取得歷史性佳績,說明香港體育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這些成績得來不易,香港的精英運動員為香港注入一支強心針,令社會充滿正能量。香港體育學界未來亦應積極攜手政府各部門、全港區議會,為運動員提供更適切、更完善的專項培訓,並提供機會予青少年了解舉辦賽事、大型活動的管理技巧及各項細節,對有意投身體育事業的青少年打好基礎,培育成為體育行政人才。
詳細內容照顧多元發展 成就非凡出路
教育目的為社會培育人才,過去兩年香港本地勞動人口流失近 14 萬人,因此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搶人才」,以強化香港競爭力。張建新校長認為除了「搶人才」外,亦應將培養人才的焦點放在教育體系上,參考國家「二十大」提出育才造才的未來新人才戰略,將培育人才劃分為普及化和拔尖兩個層次。
詳細內容德才兼備 以德為先 培養愛國愛港人才
人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元素,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教師更肩負着教育的重責。香港未來培訓人才需要先確立目標,從而培育相關專業人才。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指出,香港需要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人才培訓的目光要長遠,不能只局限於服務香港,未來更應將眼光放至大灣區,甚至整個國家。香港亦應善用自身的專長與優勢,教育下一代建立更長遠的目標及擴闊胸襟,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社會發展所需。
詳細內容聚人才之力 築繁盛之基
政府重視教育和青年發展工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更指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並致力於為青年創造上流發展的機會。在教育方面,培育青年成為德才兼備、愛國愛港、持守正面價值觀及具備國際視野的「終身學習者」。教育局亦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攜手教育界推動教育發展,肩負起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今期《教育專業》封面故事將集中討論學界如何培育出迎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以回應香港建立「人才庫」的需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