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S管理模式 「先做人,後做事」
身為企業家,李宗德博士視參與公共及社會服務和推動社會和諧為重要工作之一,他秉持著自己一套管理思維:「由商界轉型做社企,唯一的難度就是心態上的轉變,因為商界必定會計算盈利,只要放下商業上的金錢觀念,以服務先行,做好管理,轉型做社企自然能夠成功。」
詳細內容課程、課時、學時、停課
九月下旬,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向教育局提交了一份課程檢討報告 ,並為中、小學課程提出六個範疇(包括:全人發展、價值觀教育和生涯規劃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應用學習、大學收生以及STEM 教育)的建議。我們這次會先探討小學的「課程」、「學時」與「課時」、「停課」,讓大家思考一下。
詳細內容超越時間和空間 在疫情下創造契機
在上一學年開始,香港的教育界也長時間受到疫情影響,未能以面授形式教學。全港教師亦要面對「停課不停學」的挑戰,體育團隊經過商討,決定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重新訂立教學目標及方案,希望能提升教學影片的趣味性。筆者希望能在此與各位同工分享本科組所確立的電子教學設計三大特點
詳細內容為翻轉教室而設的 網上學習平台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個嶄新的教學模式,其精髓在於讓學生上課前先以老師提供的影片或教材自學,課堂時再進行促進高階思維的教學活動,或者指導學生在堂上做作業。不少外國的經驗顯示,此教學模式將傳統「上課時教書,下課做作業」顛倒,能讓老師更富彈性地利用課堂時間,並能更有效地針對較弱的學生提供個別支援。
詳細內容從疫情過後看 推動電子學習的機遇( 上)
2020 年,全球人類都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新冠肺炎 (COVID-19)。農曆新年假期間,教育局突然宣布要停課,當時各位教育界同工有什麼想法呢?學校第一次面對未有復課日期的停課,教師如何教學?學生如何學習?學校如何確保在「停課」期間也能真正做到「不停學」?學校在實踐「停課不停學」時的表現,反映了資訊科技教育政策推行至今,仍然落後於現實需要,學校之間存在很大的數碼學習鴻溝,展現了教師在資訊科技技能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社經地位,亦影響了電子教學及BYOD 的推行。疫症在全球大流行之下,未來「間歇性停課」或成新常態,學界如何發展並善用資訊科技在停課期間進行網上即時授課,是未來的一大挑戰,以下我們會以不同角度了解一下。
詳細內容關注幼師離職問題 幼兒教師︰「後生」的專業
幼兒教育是學童開始學習旅途的重要里程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 教授認爲,相較政府在人力資源培育各個階段所投入的經費,唯有在幼兒階段所有投入的經費回報最高(Heckman & Masterov, 2007)。而幼兒教師,更是提供優質幼兒教育服務的關鍵人才資源。可惜的是,每當有外地的同行或學者來香港訪學,總是詫異香港幼教工作者竟是一個如此「後生」的群體。
詳細內容網課下的版權知識
「網課」成為教學新常態,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進度,老師透過視像系統與學生互動上課,當老師都忙於應付網課的時候,學校應及早完善網課的版權細節,避免誤墮法律陷阱,日後產生不必要的版權爭議。
詳細內容「數碼素養360」 打破數碼鴻溝 為網上教學作好準備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教授與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副教授陳鐘榮博士帶領團隊進行「數碼素養360」計劃研究,並於2020 年8 月25 日發表研究報告,其中摘錄的重點值得學界參考。
詳細內容跨校合作 資訊共享
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開學預備,隨著本學年到任新校,在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參與開學會議、網課,辨認戴著口罩的新面孔,既具挑戰性亦富新鮮感。全港學生在家上課,大家充分表現出創意和應變能力,將課室變為直播室,實地拍攝虛擬背景,甚至調節燈光、收音也頗有心得。同事們並未因停課而停頓,反而花更多的時間適應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因此,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成為不同學校的共通語言,透過此媒介引導學生自發地學習。
詳細內容中層管理需大膽嘗「新」
反反覆覆的疫情令教學出現新變化,時時變,不停變,可謂殺教育界一個措手不及。對於面對施行混成學習的挑戰,學校須從課程規劃入手,從學習管理系統的選用、怎樣調適及規劃網上教學課程、師生如何適應學習及教學模式的轉變,到教學模式的轉變(短片教學?實時網課?)、平衡教師工作量的安排、制定網課常規、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評估方式等都必須進行即時改革。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