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於香港推出VR for Good中學挑戰賽 與Cobo Foundation、加油香港攜手激發中學生創造力

Facebook於香港推出VR for Good中學挑戰賽 與Cobo Foundation、加油香港攜手激發中學生創造力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處於創新科技的年代,新一代虛擬實境(VR)成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開啟無限機遇。Facebook於2020年10月9日宣佈與Cobo Foundation及加油香港攜手合作,於香港推出VR for Good中學挑戰賽,旨在鼓勵中學生學習和利用VR來改善社會現況,激發創造力。

詳細內容
把握自主電子學習要點  勿成為「電子奶嘴」

把握自主電子學習要點 勿成為「電子奶嘴」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各行各業都面臨不少衝擊,當中對教育界的挑戰尤其巨大。數月之間,便從傳統學校聽講課堂,轉變成在家學習,促成電子學習風氣,更從大學一直伸延至幼稚園。而關於幼兒電子學習,向來備受爭議。事實上,現今電子產品普及化,幼兒電子學習確是一把雙面刃:使用得宜,學習效益自然是事半功倍;使用不當,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影響。面對如此挑戰,家長只要把握好電子學習的平衡點,就能讓孩子隨時隨地汲取大小知識。

詳細內容
「讀唔讀 N班好?」 拆解幼兒班迷思

「讀唔讀 N班好?」 拆解幼兒班迷思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孩子踏入兩歲,「讀唔讀N班好?」便成為每位家長的頭痛問題。所謂「N班」,便是學前幼兒預備班(Pre-Nursery),坊間也以PN班及「兩歲班」相稱。根據教育局的規定,K1班的入學年齡為2歲8個月以上,而N班則為2歲。

詳細內容
2021/22 學年 幼稚園K1選校入學全攻略

2021/22 學年 幼稚園K1選校入學全攻略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升幼稚園攻略

  一年一度的選校季又開始,幼稚園已在今年9月開始招生。面對大量學校資訊:選校、申請手續、入學等,家長們更要按部就班,同時多加留意孩子的能力和個性,為目標做好準備,讓孩子的未來人生路奠下基石。

詳細內容
開發創意的烏托邦 「戲有益」深耕計劃 師生攜手探索戲劇教育真義

香港教育大學
開發創意的烏托邦 「戲有益」深耕計劃 師生攜手探索戲劇教育真義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近年來,戲劇教育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培養兒童表達、創意、解難能力等全人發展的有效教學方法。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譚寶芝博士希望進一步推廣戲劇教育,憑藉多年研究經驗,設計出創意空間教學法,更與香港話劇團合作推行「戲有益」深耕計劃,攜手推動香港幼兒戲劇教育的發展。

詳細內容
不一樣的教育 網上電子教學

不一樣的教育 網上電子教學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從八十年代開始,科技 IT 已靜悄悄地紮根在我們生活中,連剛出世的小孩未學走路也懂得利用手機上網。過去十年,教育界積極追趕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推出 STEM 或 STEAM 項目。沒想到在 2019 年,一個措手不及的香港動盪事件及另一個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症,迫使全港學校向同學及家長派發科技發展的成績表—全面推行網上電子教學。

詳細內容
家校同心抗「逆」 一起走過的日子

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
家校同心抗「逆」 一起走過的日子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此中波浪起跌,當然有幸有不幸」,如果你是七十年代成長的人士,相信對這首流行曲感到耳熟能詳。曾聽過有些人把這類歌曲稱為「老歌」,對於「老歌」這個名稱,令我聯想到這些歌曲必定是來自數十年前,又或者是閱歷較豐富者才會有所共鳴。然而,沒料到,這大半年間,即使是小朋友,在生活和學習上均遭逢變幻莫測的遭遇。

詳細內容
追求卓越 奮發求進

追求卓越 奮發求進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能升讀大學學士學位課程是每位中六學生的心願,也是各位家長和老師的心願。

詳細內容
讓研究與社會接軌 知識轉移辦公室全面支援教育發展

香港教育大學
讓研究與社會接軌 知識轉移辦公室全面支援教育發展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大學於2016年升格為大學,除了教師培訓外,更致力學術研究發展,在各個範疇裏不間斷地為教育界注入新力量。知識轉移總監周卓輝博士分享,教大發展目標明確,致力成為亞太區於教育領域裏最有影響力及前瞻性的學府,而知識轉移辦公室的成立,就是希望成為一道橋樑,讓學術與社會接軌,共建教育界的創新力量。

詳細內容
以科技分享 喜怒哀樂情緒手帶 拉近彼此心靈距離

香港教育大學
以科技分享 喜怒哀樂情緒手帶 拉近彼此心靈距離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有人認為科技的出現導致人際關係疏離,亦有人認為科技大大便利了人類日常生活,意見各有千秋。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鍾慧儀教授及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蘇賜福博士透過利用心率變異頻譜(HRV)的信號,研發出能夠估算人類情緒實時變化的方程式,最終製成一款情緒手帶。情緒手帶的實時數據可以分享至朋友或家人的電子裝置之中,只要配對成功完成設定,用家即可輕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實時情緒變化。這項發明既能融入日常生活,又能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情緒手帶的普及化指日可待。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