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資訊科技 改善圖書館運作及推廣閱讀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圖書館以中小學生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學生整體人數約二千人,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學生大多只會在十至十五分鐘的小休時間內進入圖書館閱讀及借還書,故需要廣泛地運用資訊科技,以提升日常運作的效率和效能,並推廣閱讀,營造閱讀風氣。
詳細內容第十個基準 「家長參與和支持」(18期)
香港賽馬會「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for Youth @ JC 團隊根據香港的情況及學生需要撰寫了《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ong Kong Benchmarks for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簡稱為 HKBM),由香港教育大學葉蔭榮博士擔任計劃總監,筆者學校是試行 HKBM 學校之一,HKBM 共有十項準則,今期分享最後一個第十項準則。
詳細內容如何善用資源規劃學校電子教學 網上研討會(18期)
在疫情前,不少老師對電子教學零使用,到現在差不多可成為學界KOL,期間,自攜裝置計劃更在很多學校加速實行。老師與學生手上有很多不同的電子學習工具與及資源,如何統整成為有效實行混合式教學、為教學而蒐集數據進行分析,已成為學校的一項新挑戰。
詳細內容掌握生活技巧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8期)
時移世易,即使生活水平不一樣的高小學生,大部分在家中都不需要特別處理家務,導致很多高小學生缺乏基本自理能力。香港扶幼會許仲繩紀念學校特別設立「生活技巧訓練」,從而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僅減低依賴,繼而從中建立自信,正確善用餘暇習慣,亦間接重燃學習熱情。
詳細內容連結青年與社區匯集民間智慧改善環境 好空氣社區計劃「看得見」的屯門空氣(18期)
5 月底炎熱的周末,屯門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禮堂舉行「空氣社區展覽日及研討會」,展覽主題為「與你一起『看』空氣」,展示過去同學在屯門各監測點收集空氣數據的成果,公佈區內空氣污染黑點,讓街坊「看」得見空氣污染的威脅。
詳細內容「以大數據促進學習」 積極善用大數據
商界和資訊科技界應用大數據來營利和創新,學術界同樣可以藉著快速收集、分析及研究巨量而複雜的資料,提升教與學,於大數據時代獲益。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趙明明教授及其團隊自 2016 年推行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計劃——「以大數據促進學習」,希望以大數據研究幫助香港的教育界。
詳細內容「共享 共創 共融」電子學習平台 支援融合特殊學習需要學童
電子學習在現今已經是新常態,老師透過不同的網上平台向學生教授知識,課堂不再局限於實體課堂上。特殊學校由於編制上較為不同,在電子學習平台上難以發展,無意間造成主流學校和特殊學校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為了以科技支援特殊學校,並為不同能力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教授和他的團隊聯同融合教育電子學習協會,合作開發首個為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而設的電子學習平台,讓學生按自己的步伐,隨時隨地學習。
詳細內容「講求事實數據的新一代」理財教育網上平台 審視網上資訊 推廣個人理財教育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專業
教案分享
專家分享
在電子商貿發展千里的現今社會,購物成了指尖間剎那的決定,可是在這種無處不在的消費誘惑下,香港社會似乎未能向青少年提供適切的引導。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姚偉梅教授認為:「理財沒有所謂的特定路徑。即使是成年人,他們對於一些基本理財板塊也不太了解。」「講求事實數據的新一代」理財教育網上平台為學界示範了可以如何有效地推行網上理財教學,並獲得各界肯定。平台獲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頒發「理財教育獎 2021」及「理財教育獎 2021—質量」大獎,以表揚教大在推動理財教育的成效。
詳細內容「3Es情+社同行計劃」 以遊戲為本 支援幼兒 社交情緒教育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專業
教案分享
專家分享
近年的幼兒教育亦對幼兒情緒有所關注,市面上有不少與幼兒情緒相關的繪本,可供教師及家長使用,然而尚欠缺一套完整的指標或系統。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及林俊彬博士領導團隊展開「3Es 情+ 社同行計劃」,希望幫助老師教導學童認識和管理自身的情緒,同時將數據收集,制定了「華人幼兒情緒社交能力量表(Chinese Inventory of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CICSEC)」,進一步完善計劃,為本港幼兒社交情緒教育提供針對性的方案。
詳細內容疫情下有危亦有機 電子教科書發展迅速(18期)
香港電子教科書協會自 2012 年起,一直與教育局攜手並肩推動電子教科書發展,該會的會員出版了不同科目的電子教科書課本,讓老師能夠透過電子教科書進行授課。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