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專業與願景 開拓多元未來
在教育轉型的洪流中,課程領導是一種對未來的承擔,以及對學生潛能的信念。我校在課程發展上,積極回應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透過具前瞻性、整合性及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設計,致力培養學生的知識基礎、共通能力、價值觀與社會觸覺,裝備他們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
詳細內容遊戲化學習 促進多元發展
在當今全球化和科技迅速變遷的背景下,香港的教育系統面臨着多元化人才結構的挑戰。要滿足這一需求,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學策略,設計跨科課程,並引入遊戲化學習的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本文將與大家探討如何透過遊戲化學習的策略來達成這一目標。
詳細內容靈活教學策略 創新課程設計
當前科技正在迅速發展,香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以配合發展需要,學校在這方面擔任重要的角色。現在的孩子,需要看到自己需要(自身的興趣及強項)、社會需要及國家的需要,而社會、科技發展的速度,更是我們無法估計,單憑學校負責輸入知識,實在無法應付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在正規課程以外,我們更要培養學生有探新求知的精神,樂學活用的態度,然後方能成就未來。
詳細內容教育再出發 踏上多元共融
在一個講求效率與標準化的教育制度下,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輕鬆地跟上主流課堂的節奏。有些學生學得較慢、理解較困難,又或者對聲音、光線特別敏感,甚至連開口講一句完整的句子都有困難。他們不是不願意學,而是學習之路對他們來說,本來就比較崎嶇。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
詳細內容以人為本 以愛育人 生命燃點教育之光
當教育的溫度觸達每一個特殊的心靈,點亮孩子的成長之路,特殊教育便綻放出無與倫比的光芒。救世軍石湖學校譚天佑校長,自去年9月擔任校長一職,帶着對特殊教育的熾熱情懷與深刻見解,走進這所承載無數特殊孩子希望的學校。在教育不斷創新突破的時代中,他將如何用專業與愛心,為特殊孩子量身打造獨特的教育模式?又將怎樣帶領團隊開拓特殊教育的新方向?本期新校長對談,跟隨我們的腳步,走進救世軍石湖學校,傾聽譚天佑校長講述特殊教育背後的故事,一同探索這片充滿愛與希望的教育領域。
詳細內容制定教學策略 促進多元發展
領導一所特殊學校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多元需求,並制定促進學術、社交及情感成長的教學策略。首先,必須與教師、治療師、家長及社區建立共同願景,強調個別化學習及跨專業協作。透過定期舉辦專業發展工作坊,我們能夠賦能教師採用多元教學策略,例如通用學習設計(UDL),確保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參與學習。
詳細內容AI賦能教育創新 探索學習新路徑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興倫實驗學校聯合香港18區每區一間代表學校,共同啟動AI自主學習創新項目。項目為參與學校免費開放AI學習平台,涵蓋數學、物理、化學、公社科等知識點,讓同學可以自主學習,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或是自我挑戰,追尋更佳成績;每間學校每年更有1萬元獎學金,讓學校自主發放給成績進步同學;而學校使用平台的經驗,會透過《教育專業》及《香港教育雜誌》分享,讓社會人士得悉在AI自主學習範疇,學校的成功經驗得以讓更多學校借鏡參考。
詳細內容書香作媒,情誼無界
自2004年起,香港多間學校在教育局協調下,與內地不同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寧波、廣東、四川、浙江及福建等地建立姊妹學校關係。這個計劃二十年來一直為兩地師生提供寶貴的交流平台,促進彼此了解、文化交流,並共同提升教育質素。作為一名學校圖書館主任,我一直思考如何善用這個平台,推動學校的閱讀氛圍,並讓學生從閱讀中建立更深層次的人際和文化連結。
詳細內容走向跨科協作 培養多元人才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與社會的持續進步。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專業型向綜合型轉變,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內地和香港近十多年來分別推行的新高考改革和三三四新學制,正是適應這一需求的重大舉措。兩地的教育改革實踐不僅呈現了教育理念的深刻轉變,也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提供了重要啟示。
詳細內容AI未來校長論壇 共塑AI教育新生態
2025年6月10日,由蝴蝶發展教育基金發起的「人工智能時代系列講座」暨「2025年AI未來校長論壇(香港站)」在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區校區)成功舉辦。活動以「AI+教育」為核心,深度融入「善經濟」「科技向善」理念,吸引100多位港澳、內地教育界、金融界及科技界的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正向應用路徑,致力於培養兼具創新能力與倫理意識的未來人才。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