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新路向:「人文科」、「科學科」、「體育科」
2025年對作為小學教師的各位同工,將會是一個具挑戰又忙碌的一年。教育界正面對適齡入讀小一的兒童人口下降、青少年身心靈健康問題帶來的挑戰;同時,學校教育亦正積極與大灣區以至世界各地接軌,小學常識科將會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等,這些改變都帶來挑戰,亦帶來不少的機遇。
詳細內容建立優質社區伙伴 推展全校服務學習
在與其他亞洲城市的比較中,香港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形象相對較低。根據香港青年協會的一項針對年齡介乎15至39歲受訪青年的最新調查,只有約80%的受訪香港青年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至於認為自己人生觀是消極的香港青年有25.6%。香港學校宜積極考慮與社區伙伴共同攜手,開拓校外服務學習機會,配合校內的價值觀教育,強化學生的自身建設,包括提升社交能力、責任感及承擔精神,增強同理心和學懂感恩,並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發揮正向能量。
詳細內容圓融推展價值教育 生活塑成品德價值
價值觀教育需要有為的意識,圓融的推展。任何活動都有意義,但意義的掌握應在活動之先,而且意義當存在於有機的德育框架之內。德育可以「知、情、意、行」四個 元素來解構,以便我們清晰地進入有為的意識,但當德育推展起來時,便要圓融的體現於生活之中,不必分割。
詳細內容有機結合價值教育 確保最大學習效益
價值觀影響學生個人理解、辨析及釐清接收的資訊,也影響個人作出理性和負責任的行為和決定,因此非常重要。現時價值觀教育包括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生命教育等多個元素,內容廣泛。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有限,也受制於有限的課時,因此學校必須把各項價值觀元素有機結合,方能避免顧此失彼,確保學生得到最大的學習效益,因此校本價值觀教育規劃便應運而生。
詳細內容德育政策多管齊下 多維度培養良好品格
在當前的教育發展中,價值觀教育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5年提出的「未來的教育與技能2030」研究計劃及其「學習指南針 2030」框架,學校應強調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以培育新一代面對未來各項挑戰的能力。
詳細內容內化幼兒價值觀 實現知行合一
幼兒期(3-6歲)是人生啟蒙的初始階段,是人格形成和品德養成的關鍵黃金期。幼兒階段具有高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環境,學校和家庭教育及父母價值觀所影響。然而,現今社會不斷轉變,家庭結構和父母價值觀對幼兒的道德觀形式帶來衝擊和影響。基於家庭教育差異和偏執,不少家長重視和強調幼兒的知識傳授,而相對忽視幼兒最本質的品德價值。
詳細內容推行幼兒德育難點及挑戰
「正向教育」目的是發掘兒童的性格強項,懂得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不同挑戰。在推行「正向教育」的過程中,兒童之間展現出良好的品德及行為,其成效得到家長、教育局的認同及讚賞,但日後又如何讓家長配合學校方向,持之以恆地在家中以品德教育培育子女呢?這是本校推行上面臨的挑戰。
詳細內容提高課外活動素質 發展教師領導能力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未來有志於成為校長的領導者,積極參與不同專業團體,不僅能幫助行政同工掌握教育管理技巧,還能學習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學校的運作效率。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下稱協會)去年成立40周年,多年來提供一個支持性社群,舉辦各類型講座、研討會、考察活動等,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寶貴的專業發展機會。
詳細內容搭建國際教育橋樑 促進多元文化交流 共築共融和諧社會
黃穎詩校長在教育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過去在津貼小學擔任英文課程主任和副校長等職位,並於上學年加入油蔴地街坊會學校,接替榮休的張漪薇校長,擔任校長一職。面對多變的社會環境及教育非華語學生的新挑戰,黃校長如何領導學校為學生創造理想的學習環境,朝着多元和包容的方向發展,適應社會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成為她上任後的重要任務。今期新校長對談,有請黃校長分享箇中經歷和體會。
詳細內容學校圖書館帶動跨學科學習的力量: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實例
上一期介紹了配合小學科學科課程四大範疇的本地出版圖書,今次想分享圖書館活動帶動跨學科學習的例子。在當前教育局推動的小學科學教育框架中,注重學生的創意和科學潛能的啟發,尤其是從小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無疑是重要的方向。本人曾經在小學二年級的課程中引入「甲蟲觀察體驗工作坊」,旨在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並讓他們在互動中學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