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課時下 突破傳統限制 以應用學習迎接未來
教育局去年(2020 年 9 月)接受了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建議,提出優化高中核心科目,合共釋放了約 250 個小時的課時。今期《教育專業》的主題故事將探討學界對於優化課時的看法,其後延伸至應用學習課程,期望讓學生從中學習有關知識和理論,並透過實務參與,加深對行業的了解,提早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從課程中規劃未來人生。
詳細內容升中準備小貼士 調整心態 擊退英默恐懼症
受疫情影響,許多家長沒法出席心儀中學的簡介會,只能透過網上訊息了解情況。去年本人便是其中一位被疫情打亂計劃的家長,故今年藉此與大家分享,在子女從小六升讀中一前,如何讓他們準備好迎接中學的英語學習模式,希望減輕家長面對小朋友升中的壓力,以及讓各位小六同學能順利銜接中學課程,並為家長分享擊退英默恐懼症的心得。
詳細內容升中適應 家長「放手」指南
子女將由小學升上中學,處於青春期的躁動,加上需要適應新環境的不安,家長作為子女最強的後盾,角色尤其重要。然而矛盾的卻是,進入反叛期的子女,未必對父母言聽計從。在學生適應校園和學業方面,學校會提供不少支援,反而一直見證子女成長的家長,由照顧者變為同行者,角色位置開始轉換,正是需要小心處理的一刻。其實愈是緊張子女「成長」,愈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環境,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詳細內容
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
延續教學熱情 吸納新科技
隨着疫情爆發,香港以致整個世界的教育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前只存於想像的網上教學,如今已是習以為常。以往,老師們的資訊科技教學技巧總是存在相當的差異,但在這期間,大家都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人說這兩年的網上課堂,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當屆應考生的成績,但是這兩年的改變,同樣可能為將來的教學模式,埋下相當重要的伏筆。
詳細內容
漢華中學(小學部)
落實發展子女潛能的方法
作為家長,自然期望子女有發展潛能的機會,在學業及體藝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才。然而,有時家長愈是期望太高,反而會將「培育」變成「催谷」,弄巧成拙。兒童的腦部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有其獨特性,強項和特質均有不同,不同階段是有不同的需要及能力,只要我們明白由淺入深,因材施教的道理,子女的潛能便能有發展的機會。
詳細內容初中理財篇 建立良好儲蓄習慣
農曆新年過去不久,年輕人得到利是後,會如何處理?家長又該怎樣教導子女理財?當中,初中學生參與的社交活動增加,無可避免萌生更多消費意欲。若期望子女養成良好的理財和儲蓄習慣,家長應從小培育。然而要為子女訂立儲蓄目標,需要一點小技巧,少不了的便是身教,讓子女跟隨父母的身影和經驗,成為理財小達人。
詳細內容音樂作伴 親子在畫中對話
藝術(英文Arts泛指不同藝術媒體,包括音樂、繪畫、舞蹈、詩詞、戲劇等)潛藏無限可能性,亦是一個絕佳的溝通平台。所有參與的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由的表達方式,不受美醜規範。藝術的高自主性可給人受尊重和被信任的感覺。當家長與孩子一同坐下來,享受同一創作的空間時,不經不覺,可慢慢拉近彼此內心的距離。
詳細內容疫情下 反思學校的作用
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全港學校(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特殊學校及提供非正規課程的私立學校)按教育局的指示,於2020年2月3日開始停課。之後雖然因應疫情發展,在五月份恢復面授課堂,但不久又提早放暑假。新學年之後,網課和部份面授課,成了教與學的新常態。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家長、作為學生,也是時候反思學校教育所起的作用是甚麼?
詳細內容用歌聲傳遞正能量 掃去疫情陰霾
由陳恩碩導演,42位中小學校長穿上自己學校的校服,在不同的地點,分工合作完成了抗疫歌曲「《2020》—─世界會好返(校園版)」的錄製。在視頻中,校長們一改往日威嚴的形象,紛紛穿上校服,表演學生們在疫情下的日常。面對緊張的疫情,校長們唱出了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以及打敗疫情的決心:「繼續抗戰終於有日會望見盡頭,疫情靠堅守來爭鬥,疫情再差都統統會走。」
詳細內容小學習 大應用
隨着手機從數十年前興起,短訊SMS便開始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通訊方式。時至今日,現代人為了適應即時通訊精簡和快速的要求,盡量千方百計縮短訊息內容,使用abbreviations(縮寫),對語言表達起了很大的變化。筆者曾經做過研究,很多人對於常見縮寫詞的使用不甚了解,所以今期會為讀者逐一揭露它們背後神秘的含義。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