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運算思維 編程助人抗疫
「『打機』浪費時間,不如多花時間溫書更好!」相信這是不少家長的心聲。不過,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有六位電腦小先鋒,就憑着出色的「打機」才能,在校外編程設計比賽屢獲殊榮,更得到師生及家長的廣泛認同。
詳細內容家長FAQ 線上問 線下答!
遇到教育上的疑難,怎麼辦?不少家長會選擇於討論區發問,得到的解答五花八門,但要從中判斷何者為正確答案,卻是十分困難。教育傳媒特別挑選熱門議題,並邀得多位校長親身說法,為家長解惑。
詳細內容「真英語」的用字藝術II
新春伊始,先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事事如意。今年是辛丑牛年,新年期間相信大家談論和留意最多的,非十二生肖運程莫屬。十二生肖中,很多人或許知道牛是屬於第二個生肖,但若筆者問大家究竟牛年的英文表述是甚麼?就未必人人能說出正確答案。讀者一定心想:「不是Year of the cow嗎?」答案原來是Year of the ox。其實牛的英文還可以是cattle和bull,那為什麼叫ox呢?這便是上期跟大家介紹的「真英語」的用字藝術了。
詳細內容53萬居粵港人 學額需求殷切 深圳建港人子弟學校 實踐香港課程紓困
據政府統計處於2019年底的估算,超過53萬名香港居民在該年度於廣東省逗留六個月或以上。其中,24歲以下年齡組別達235,200人,中小學適學年齡人數,保守估計超過十萬人。在這些港人家庭中,不少因個人事業或工作關係而須長期在內地生活,也有因工作需要而須住上一段時間,惟最終仍可能因工作關係調回香港。無論是長期生活也好,短期居住也好,同樣須面對孩子入學難、適應難的問題,因此子女的學業問題成為了居粵港人家庭的一大困擾和考慮。
詳細內容給媽媽們一個 疫情在家的音樂「自療」方法
2020年對香港所有小孩的家長(特別是媽媽)而言,實在是太漫長、太難熬的一年:新冠疫情反覆,一浪接一浪。學校前所未有地長期停課,面授課程更轉爲網課。小朋友因爲停課,在家自主學習,教學壓力頓時落到家長上。家長既要教功課,又要做家務;小孩悶在家中太久,無處宣泄的精力,變成搗蛋的行爲,亦隨時引爆脾氣。媽媽也是人,就算再努力忍讓,長期「困獸鬥」的環境,都難免會令她們壓力爆煲。爆煲的後果,輕則引起媽媽生理或心理的問題,重則釀成家庭悲劇。
詳細內容天才與庸才
擁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下稱SEN)的數字近年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考其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兩種:先天因素與現代人忙碌紊亂的生活習慣、食物鏈屢遭污染等有着密切的關係;後天因素則與現時社會對SEN的認識更多和評估更仔細有關,透過早期評估而發現的個案數字大幅攀升,更多好動的孩子被歸類為過度活躍,內向的孩子被指為自閉。現時SEN與一般孩子的分野似乎變得越來越模糊。
詳細內容
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
疫情下的新常態 科技融入教學 發展自主學習
自疫情開始至今,學校師生一直努力適應網上學與教的範式轉移,是教育界前所未有的挑戰。隨着新學期開始,各學校不僅為應對疫情而實踐網上教學,更深思未來學與教模式的轉變,教育發展必將進入校園數碼化、互動遙距化之全新轉型時代。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善用科技融入日常的學與教,並同步發展自主學習,把這個教學「新常態」,化為長遠之發展性策略。
詳細內容「家教」這回事…… 做好家庭教養 提升子女品格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小故事:一名小朋友於診所跟在場人士打招呼,當其中一名女士對小朋友的友善舉動沒有反應時,小朋友的母親對該名女士予以責備。雖然不知傳聞的真偽,但故事一出,再度掀起大家對久未提及的「家教」這回事作出新討論。新一代家長的成長背景,很可能來自小家庭,本身所接受的家教已經有所缺失,未夠完整。當一代一代承傳下來,家教內涵便越來越少,亦越來越少人在乎。當我們重新推廣家教,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