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出發:音樂中的喜怒哀樂(42期)

在家出發:音樂中的喜怒哀樂(42期)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上一期筆者利用自己在進行音樂治療工作上的例子,闡述了兩個重點:第一,音樂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難以言喻的情緒;另外,孩子能夠學習到,利用音樂作爲一種安全的方法,發泄自己潛藏內心的負面情緒。今期筆者想介紹一個在家就能做到的音樂活動給予家長們,讓孩子在音樂語言中學習辨識情緒。

詳細內容
保持自己的步伐(42期)

保持自己的步伐(42期)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我很喜歡運動,不懂駕車,幸好學校跟家的距離很近,所以容許我踏單車上下班。

詳細內容
用對的方法學對文法(42期)

用對的方法學對文法(42期)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上期分享了整合方式如何令母語為中文的學習者,輕易地理解英語時態【tense】,今期會更詳細地說明這種方式其關鍵及好處,首先就從一般人對-ed 或-ing 做結尾的字說起。

詳細內容
運用全方位學習基金 幫助學生豐富學習經歷——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分享(18期)

運用全方位學習基金 幫助學生豐富學習經歷——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分享(18期)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供應商 教案分享

許敏詩校長表示,全方位學習強調要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這些切身體驗能夠令學生更有效地掌握一些課堂以外,才可達到的學習目標,讓同學們從實際體驗中學習,幫助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詳細內容
K2家長升小錦囊 校長親自導航 為家長提供精準策略(42期)

K2家長升小錦囊 校長親自導航 為家長提供精準策略(42期)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子女從幼稚園升讀小學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作為父母當然希望為子女挑選最為合適的學校,讓孩子得到適切的教育。隨着2021-2022年的小一入學申請塵埃落定,2022-2023年的小一入學申請已經密鑼緊鼓地開展。這段期間,直資、私立學校陸續舉行開放日和簡介會,有些甚至已經開放報名。對於子女剛升讀K2的家長而言,為他們部署升小已是逼在眉睫。面對大量的資訊,新手家長難免無所適從,教育傳媒特地邀請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文詩詠校長和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徐式怡校長,親自解構升小疑難。

詳細內容
適齡升小人數減少 小學收生新挑戰(18期)

適齡升小人數減少 小學收生新挑戰(18期)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根據政府數據,以在香港居住的 6 至 11 歲學齡人口推算,2022/2023 學年小一學生人數開始回落;同時,政府亦預測未來六年入讀小一的適齡人口持續下跌,將由2021 年的 59,200 人及 2022 年的 58,500 人,持續下降至 2027 年的 48,500 人。 而教育局預計 2021/22 學年適齡升讀小一的學童人數將由本學年 55,700 人增加至 59,200 人,增幅約半成(3,500 人),但無奈這個數字卻未能反映下一學年真實的學童人數。香港現正處於一個較複雜的情況,學生的人數受到不同的因素影響,其中包括移民、海外升學、回內地升學等,讓留港的適齡學童人數正在急速下降,大大影響了整個學界的生態。

詳細內容
支援新校長 學界後浪 創出教育新動(18期)

支援新校長 學界後浪 創出教育新動(18期)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專家分享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時代變更,人事更替,近年不少新校長上任,形成一股新動力。校長作為學校的領頭人,其領導直接影響學校發展方向。校長若能作出明確而具前瞻性的導航,學校行政效能和教學質素亦會有所提升。所以,當校長新上任後,教育局會提供課程予新校長,協助他們適應新崗位,期望各位新校長能發揮所長。然而近年社會動盪加上疫情,由停課到復課再到長期防疫,重重挑戰前所未遇。固有的新校長課程,能否啟發新校長應對全新挑戰?今期《教育專業》請來 4 位新任校長和 2 位支援新校長的學界前輩,齊齊分享大時代下新任校長的感悟。

詳細內容
小金額 大支援 助小學 IT 活動更上一層樓(18期)

小金額 大支援 助小學 IT 活動更上一層樓(18期)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專家分享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讓學校可以購買所需的資訊科技專業服務或購置設備,以及舉辦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藉以加深中學生對嶄新資訊科技的認識,以提升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及培養創新思維,推動資訊科技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選擇相關科技範疇的大專課程和在未來投身創科行業。除提供財政資助外,資科辦亦會成立一站式專業支援中心,為學校提供專業意見和支援。

詳細內容
擺脫 STEM 觀念 以「創新」一詞多思考——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分享(18期)

擺脫 STEM 觀念 以「創新」一詞多思考——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分享(18期)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香港與世界各地連繫頻繁,加上完善的教育制度及本地科研實力,原本具備發展創新科技業的優越條件。根據 世界經濟論壇 2019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整體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 3 位,可惜在「創新能力」只得第 26位,並於2019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科研基礎設施」亦只得第 23 位。由此可見,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尚欠足夠的基建和培訓。

詳細內容
反思科技產品使用習慣 如何銜接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18期)

反思科技產品使用習慣 如何銜接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18期)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專家分享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由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下稱「資科辦」)負責的「中學 IT 創新實驗室」和「奇趣 IT 識多啲」計劃,香港中文 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樂見其成,然而他認為計劃暫未考慮如何對應大灣區發展,日後可能出現銜接問題。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