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攜手 小一新生輕鬆過渡適應期﹗
孩子升讀小一!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小學是孩子正式進入以學習為主的成長階段。升讀小一的學生所遭遇的適應困難,大多與學校環境、學習生活及自理要求的轉變有關。家長和學校如能及早為孩子進行適應訓練,有助孩子升讀小一的適應,能讓孩子更快樂地投入小學的學習生活。
詳細內容教育在家,教學在校。一場教育的叩問: 學校以外, 教育還能是什麼?
在香港,一談到教育,家長比較傾向於關注子女入讀哪間名校;哪區校網最好;成績若要優異,學童非去哪間補習機構不可,追求分數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教育子女成了學校的責任。然而,成績以外,教育還可以是什麼?曾於加拿大修讀社會兒童心理學及於美國修讀教育系博士課程的陳美齡分享說:「學校只是幫助教導學生知識,真正的教育,是發生在家中的。」家校合作,不只是潮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教育不只談成績 學習與成長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是什麼?曾擔任過校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認為,一直有參與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工作,學校教育,依然是他最大的著眼點。「簡單來說,學校對學生最重要做到兩個功能——學習和成長。除學習知識外,亦要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涯中建立德、智、體、群、美,建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
詳細內容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
自創音樂教學法課程書 理解音樂背後真諦
相信許多音樂老師都會有此疑問:「學生如何才算掌握或學懂一首歌?」即使是一首簡單的歌曲,也含有不同組合的拍子、節奏及旋律,例如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瑪莉有隻小綿羊》,當中也包含了「附點節奏 」,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向學生教授一些比較複雜的節奏或旋律呢?當然,傳統的方法就是透過不斷重複的聆聽,最終學生一定能夠把整首歌曲唱出來,但是他們對歌曲又有幾多的了解呢?即使歌曲已經印在音樂書上,除了憑記憶想起課堂上播放的歌曲或動作外,又會有多深入的理解呢?如果一旦教授的歌曲是學生從來未聽過,那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還懂得拍打歌曲內的節奏或自唱出歌曲內的旋律(唱名)及歌詞嗎?還是純粹憑記憶把堂上播放過的音樂單純唱出來?
詳細內容
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
如何透過運動增加學生自信
三年前我走進這一間沒有任何體育隊伍的學校,當時學校完全沒有任何運動氣氛,很多家長學生都不重視體育。我一直堅信透過體育能改變學生的處事態度,重拾自信,甚至幫助學校將來有更好的發展,所以三年前我首先成立第一支校隊,就是田徑隊。
詳細內容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不斷學習 與時並進 創新思維 改革學校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曾是多間直資和資助中小學校長,亦曾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服務教育界多年的他,毋忘初心,秉持有教無類,一直以大膽、創新的方式管理學校。《教育專業》一連兩期專訪鄒秉恩,分享他怎樣由仰望着校長爸爸的小孩,到自己也走上了校長之路。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