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分享:即時互動電子學習平台 提供真正交流體驗
為了迎接創新科技的時代,學校需要揀選電子平台來延續姊妹學校交流。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羅建洋副校長表示,以本學年為例,要按過往方式到內地進行交流,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交流活動各有阻滯。不過,羅副校長認為,同學之間要做到真正的交流,不應局限於兩日一夜的相處,而是進行全方位學習體驗,讓真正的交流學習融入生活,讓同學藉此建立友誼。
詳細內容姊妹學校主要締結省市特色
姊妹學校交流計劃由推行至今已有十多年,當中的大數據值得學界參詳,從數據可見,最受歡迎的配對省市首五位是廣東省(896對)、北京市(269 對)、浙江省(198 對)、上海市(101 對)以及四川省(68 對)。姊妹學校締結城市的受歡迎程度,與地理位置、當地文化、資源分配有關。近年姊妹學校交流頻繁,與中國不同城市的發展趨勢息息相關,港府亦推行政策支援青年到大灣區發展 *。當中,廣東省成為姊妹學校交流計劃的首選之地,兩地的歷史文化背景、飲食習慣、地域距離相近,參與學生的反應整體良好,有助本港學生加深對大灣區的認識,減低到大灣區就業或升學的障礙。
詳細內容教聯會支援姊妹學校 多層次交流促進兩地發展
教聯會在整個姊妹學校交流計劃擔當聯繫角色十多年,除了支援粵港澳姊妹學校締結計劃,近年更為港人子弟學校進行專業支援,在各個層面上作出多層次的交流。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指,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特別點名提出姊妹學校的重要性,可見在國家發展的里程碑下,姊妹學校也是重要的一環。黃主席說︰「鑒於近年發生的社會事件,教聯會盡力做好溝通橋樑的角色,向內地學校解釋: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彼此保持良好溝通。」
詳細內容科技創新,想像未來 姊妹學校交流 打破地域限制
疫情持續,這段期間為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均帶來重大挑戰及轉變。其中一項重要轉變,就是影響了姊妹學校交流。根據教聯會去年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超過六成受訪學校 2019/2020 年度沒有舉行任何姊妹學校交流活動,其他學校主要改為網上交流方式繼續互動。為了鼓勵兩地學校締結,教育局提供約 15 萬元資助津貼予每間學校,學校可如何善用這筆撥款?
詳細內容53萬居粵港人 學額需求殷切 深圳建港人子弟學校 實踐香港課程紓困
據政府統計處於2019年底的估算,超過53萬名香港居民在該年度於廣東省逗留六個月或以上。其中,24歲以下年齡組別達235,200人,中小學適學年齡人數,保守估計超過十萬人。在這些港人家庭中,不少因個人事業或工作關係而須長期在內地生活,也有因工作需要而須住上一段時間,惟最終仍可能因工作關係調回香港。無論是長期生活也好,短期居住也好,同樣須面對孩子入學難、適應難的問題,因此子女的學業問題成為了居粵港人家庭的一大困擾和考慮。
詳細內容「真英語」的用字藝術II
新春伊始,先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事事如意。今年是辛丑牛年,新年期間相信大家談論和留意最多的,非十二生肖運程莫屬。十二生肖中,很多人或許知道牛是屬於第二個生肖,但若筆者問大家究竟牛年的英文表述是甚麼?就未必人人能說出正確答案。讀者一定心想:「不是Year of the cow嗎?」答案原來是Year of the ox。其實牛的英文還可以是cattle和bull,那為什麼叫ox呢?這便是上期跟大家介紹的「真英語」的用字藝術了。
詳細內容發揮運算思維 編程助人抗疫
「『打機』浪費時間,不如多花時間溫書更好!」相信這是不少家長的心聲。不過,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有六位電腦小先鋒,就憑着出色的「打機」才能,在校外編程設計比賽屢獲殊榮,更得到師生及家長的廣泛認同。
詳細內容家長FAQ 線上問 線下答!
遇到教育上的疑難,怎麼辦?不少家長會選擇於討論區發問,得到的解答五花八門,但要從中判斷何者為正確答案,卻是十分困難。教育傳媒特別挑選熱門議題,並邀得多位校長親身說法,為家長解惑。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