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應用學習 為人生創造選擇——專訪香港公開大學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
教育局公佈優化課時措施,學校可以視為啟動應用學習課程的新契機。對於有學校回應,並非所有大學在聯招承認應用學習課程的分數,可能讓學生報讀時多了考量。香港公開大學的課程一向緊貼社會發展需要,無論是甲類科目(選修科),還是乙類科目(應用學習課程),香港公開大學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指,只要是最佳成績,亦會計算在收生標準之內,學生無須太憂慮。
詳細內容應用學習最終目標 提升共通能力——專訪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認為「選讀任何課程,學生應以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先行,而最終目標,就是培育出學生優秀的共通能力。」中學生應以全人均衡發展為大前提。
詳細內容姊妹學校交流平台 VR虛擬實境體驗
受疫情影響,姊妹學校交流計劃一度受阻。為打破地域限制、切合時代所需,NSS公司研發出「姊妹學校交流平台」系統,有效為學校提供高科技創新服務,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科技便利拉近兩地學生的交流活動。
詳細內容《禮樂好孩子》支援教學和應用 推動幼稚園品德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中華禮儀教育致力為學生從小培育良好品行,因此積極在中、小學及幼稚園推動禮儀教育,讓學生能在適切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潛移默化的薰染和影響,建立良好行為及價值觀,終身受用。馮燊均國學基金會、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及幸福文化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悉心打造全新幼稚園繪本,不但計劃向幼稚園贈送共6冊《禮樂好孩子》,方便幼稚園老師推展學與教工作,更同時推出相關的繪本教師手冊,方便教學團隊於幼稚園推行禮儀教育。
詳細內容新學年,學懂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
「全方位學習津貼」屬經常性津貼,資助學校及按位津貼學校應在相關學年以最有效的方法運用撥款,學校原則上不應保留津貼的餘款;然而,學校於實際運作上亦可按校本需要,保留合理的津貼餘款,並轉撥到其後年度使用,上限為該學年獲發的12個月的津貼款額。學校須根據已審核的周年帳目,把超過上限的餘款退還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津貼」2020/21學年津貼金額,以24班的學校計算,小學可獲約76萬元,中學可獲約117萬元;學校應妥善運用上述津貼,為學生創造空間,令他們獲得更全面的培育。
詳細內容「疫」流而上的機遇
新冠肺炎一周年,疫情下停課成為世界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前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有兩成學生因為肺炎疫情而無法上學,不少地區要進行全面線上學習,為老師、學生帶來極大影響。
詳細內容善用網上資源 電子教學框架 更臻成熟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盧嘉棋老師在一次電子教學的公開課後,受到校長鼓勵而參加優秀教師選舉,並奪得 2018 年優秀教師獎,從而在教學上更添信心。她採用如 Google Map 或Google Document 等唾手可得的網上資源來輔助教學,並認為只要使用得當,學生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一年多以來盧老師致力建立電子教學框架,讓學生適應其中,從而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詳細內容給學校推動生涯規劃第8點:與工作世界作有意義的接觸
香港賽馬會「賽馬會鼓掌.創你 程 計 劃 」CLAP for Youth @ JC 團隊根據香港的情況及學生需要撰寫了《 香 港 生 涯 發 展 自 評 基 準 》(Hong Kong Benchmarks for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簡 稱 為 HKBM), 由香港教育大學葉蔭榮博士擔任計劃總監,筆者學校是試行 HKBM 學校之一,HKBM 共有十項準則,今期繼續分享第八項準則。
詳細內容Anytime & Anywhere:運動無所不在
在疫情下,暫停面授課程對各科目均帶來影響。對體育科而言,暫停面授課程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課堂設計受到束縛,是否代表體育課已走上窮途末路?筆者深信體育課的發展步伐並未因此而卻步。反之,面對空間與模式的限制,體育正正蘊藏着蛻變的契機。「自主學習 (selfdirection)」是二十一世紀不可或缺的一種終生和職業技能,以「自主學習」面對未來工作或學習需要。如何以體育為啟始,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希望藉此分享如何結合科技,一轉傳統模式,為體育注入「自主學習」原動力。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