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教育 網上電子教學
從八十年代開始,科技 IT 已靜悄悄地紮根在我們生活中,連剛出世的小孩未學走路也懂得利用手機上網。過去十年,教育界積極追趕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推出 STEM 或 STEAM 項目。沒想到在 2019 年,一個措手不及的香港動盪事件及另一個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症,迫使全港學校向同學及家長派發科技發展的成績表—全面推行網上電子教學。
詳細內容
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
家校同心抗「逆」 一起走過的日子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此中波浪起跌,當然有幸有不幸」,如果你是七十年代成長的人士,相信對這首流行曲感到耳熟能詳。曾聽過有些人把這類歌曲稱為「老歌」,對於「老歌」這個名稱,令我聯想到這些歌曲必定是來自數十年前,又或者是閱歷較豐富者才會有所共鳴。然而,沒料到,這大半年間,即使是小朋友,在生活和學習上均遭逢變幻莫測的遭遇。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讓研究與社會接軌 知識轉移辦公室全面支援教育發展
香港教育大學於2016年升格為大學,除了教師培訓外,更致力學術研究發展,在各個範疇裏不間斷地為教育界注入新力量。知識轉移總監周卓輝博士分享,教大發展目標明確,致力成為亞太區於教育領域裏最有影響力及前瞻性的學府,而知識轉移辦公室的成立,就是希望成為一道橋樑,讓學術與社會接軌,共建教育界的創新力量。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模擬生活環境噪音 檢測幼兒言語辨認的細微變化
對聽覺正常的人而言,日常環境中充斥着不同程度的噪音是平常不過的事,我們幾乎不可能處於一個完全寂靜的空間。對於有聽覺障礙的人士來說,即使配戴了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輔助聽力裝置,亦不等於在噪音環境中可以恢復正常的聽力,而患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更會影響學習質素。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及整全成長發展中心的袁志彬博士設計了「華語口語詞彙在噪音下看圖指認的適應性測驗(MAPID-A)」,研究3歲或以上有聽覺障礙譜系與正常聽力的小朋友,在噪音環境中聆聽能力的差距,希望協助他們盡早得到相關支援。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M-Orchestrate移動學習應用程式 帶領「協作探究學習」新方向 促進「自主學習」新教程
探究學習在現今社會是學習的普遍趨向,而協作探究式科學學習亦成為學校教育推崇的發展新導向。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宋燕捷博士最近研發的「M-Orchestrate移動學習應用程式」,營造了一個師生在移動學習的互動環境,目的就是想提供有效實踐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有效的協作過程來發展高階思維,將課堂與課外學習無縫銜接,享受移動學習的樂趣。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開發創意的烏托邦 「戲有益」深耕計劃 師生攜手探索戲劇教育真義
近年來,戲劇教育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培養兒童表達、創意、解難能力等全人發展的有效教學方法。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譚寶芝博士希望進一步推廣戲劇教育,憑藉多年研究經驗,設計出創意空間教學法,更與香港話劇團合作推行「戲有益」深耕計劃,攜手推動香港幼兒戲劇教育的發展。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老幼亦值得彼此聽見 「家庭式聽力衰退測試」系統 重視長者及幼童的聽覺測驗需要
從小到大,敏銳聽覺是不可或缺的感官能力。聽力直接影響我們與人溝通的技巧,不但影響語言的發展能力,更有助建立人際間的親密度及情感連結。但隨着年月老去,人的聽力難免衰退,不少長者深受困擾。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系甘志珊博士鑽研了一套「家庭式聽力衰退測試」系統,期望透過簡單操作的測試,幫助長者進行簡易聽覺測驗,令他們即使步入老年期,亦能得到支援,聽見世界。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以科技分享 喜怒哀樂情緒手帶 拉近彼此心靈距離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有人認為科技的出現導致人際關係疏離,亦有人認為科技大大便利了人類日常生活,意見各有千秋。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鍾慧儀教授及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蘇賜福博士透過利用心率變異頻譜(HRV)的信號,研發出能夠估算人類情緒實時變化的方程式,最終製成一款情緒手帶。情緒手帶的實時數據可以分享至朋友或家人的電子裝置之中,只要配對成功完成設定,用家即可輕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實時情緒變化。這項發明既能融入日常生活,又能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情緒手帶的普及化指日可待。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執行能力就如運動表現 全憑不斷練習 全新任務切換訓練遊戲 打破貧困學生發展限制
於日常生活裏,我們每天要面對大量必須完成的事項及目標,大至完成一份複雜的計劃書,小至打理好各項瑣碎事務。不知不覺間,我們已動用了大量的執行能力。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的潘紀恩博士意識到,有些兒童因先天或經濟等因素,於這方面的發展有所限制,影響未來成長。於是她和團隊共同設計了提高貧困兒童執行能力的電子化任務切換訓練,希望透過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訓,配合遊戲元素,讓有需要的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機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