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素養360」 打破數碼鴻溝 為網上教學作好準備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教授與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副教授陳鐘榮博士帶領團隊進行「數碼素養360」計劃研究,並於2020 年8 月25 日發表研究報告,其中摘錄的重點值得學界參考。
詳細內容迎接大數據年代 應用i-Marketing+ 概念 主張實戰學習
科技改變世界,市場營銷已走進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有見及此,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市場營銷)課程提出嶄新的「i-Marketing+」概念,培 訓學生應用各種互聯網工具,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了解目標客群,為企業制定精準具效益的創新營銷策略,訓練學生成為新一代全能市務專才。
詳細內容在幼稚園進行適切的電子教學
在疫情下,面對「停課不停學」的處境,不少幼稚園也加強推展電子教學。然而,電子產品的普及是雙面刃,幼稚園的課程如能做到「生態整合」,則能有效在學前階段灌輸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亦能將電子教學的效能最大化。
詳細內容中層管理需大膽嘗「新」
反反覆覆的疫情令教學出現新變化,時時變,不停變,可謂殺教育界一個措手不及。對於面對施行混成學習的挑戰,學校須從課程規劃入手,從學習管理系統的選用、怎樣調適及規劃網上教學課程、師生如何適應學習及教學模式的轉變,到教學模式的轉變(短片教學?實時網課?)、平衡教師工作量的安排、制定網課常規、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評估方式等都必須進行即時改革。
詳細內容疫情下的圖書館管理法則
自1 月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學校圖書館已經實行閉館,原因十分簡單,架上的圖書每天都有不少學生觸摸,大家都會擔心變為傳播細菌的温床。早前研究亦證實,新冠狀病毒能存在書籍上多天,試問家長如何放心學生到圖書館選書呢?如學生把圖書帶回家,家長能接受嗎?
詳細內容善用社交媒體推廣閱讀
一場世紀疫症影響了全人類的生活模式。若問到作為教師,究竟可以怎樣應對?常言道「有危便有機」﹗舉例而說,疫情之下,除了教授知識,學校也關心師生的健康,特意購入兩部圖書消毒機,消毒每一本歸還的書籍以作保障。實體課時減少,但學生自學機會可能多了,而老師亦可以趁着學生只有半日面授課堂而有更多空間去反思自己的工作,或有更多空間去設計課堂鋪排,在教學上作新的嘗試。
詳細內容跨校合作 資訊共享
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開學預備,隨著本學年到任新校,在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參與開學會議、網課,辨認戴著口罩的新面孔,既具挑戰性亦富新鮮感。全港學生在家上課,大家充分表現出創意和應變能力,將課室變為直播室,實地拍攝虛擬背景,甚至調節燈光、收音也頗有心得。同事們並未因停課而停頓,反而花更多的時間適應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因此,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成為不同學校的共通語言,透過此媒介引導學生自發地學習。
詳細內容基層學生如何教?
過去數月疫情肆虐,停課期間,我任教的學校更有不少基層學生礙於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只能用一台電腦,甚至單靠電話屏幕上課。面對如斯轉變,師長倘要維持教學質素,其所運用的教學法及教學工具也須與時並進,以切合學生多元需要。
詳細內容小組共學 雙向交流 網上課堂黃金四部曲
上學年是一個是充滿挑戰、特別又難忘的一年。在剛過去的九月,新學年以網課形式開課,及後才陸續恢復面授課堂。這種前所未有學習模式,不但為家長及學生們帶來許多問號,即使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學團隊亦需要在這種「新常態」底下重新整理教學進程。
詳細內容跨境學生的學與教支援
新冠肺炎疫情不時反彈,上學年本港學生經歷停課與復課的安排,已逐漸適應電子教學。然而,對於一眾跨境學生而言,因邊境防疫的安排,無法順利回到本港繼續上學。為此,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電子學習組特別針對跨境學生設計了專屬的線上課堂時間表,讓跨境學生在2020-2021 學年也能全情投入新的課堂安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