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學 如何加大力度支援教師?
有關現時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情況,據立法會的數字顯示,2016年全港有6,171名6至11歲的南亞裔兒童,現正接受小學教育,當中只有66%能夠書寫中文。另有6,400名12至17歲的南亞裔兒童,現正接受中學教育,當中只有68%可以書寫中文。
詳細內容機器學習初體驗
人類從小便不斷學習,透過探索不同環境學習新知識,讓我們更有智慧,懂得分辨是非。人工智能發展當中一個重要元素便是如何讓機器也懂得學習,令機器也可不斷透過學習而運用所掌握的資訊進行判斷。
詳細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
以教育哲學為本 推動教學研究 賦予老師宏觀視野
教育,對教者來說,是終身志業;對學生來說,是建構人生的開始;對教育家來說,是育人之學說。說起教育管理這課題,很多人也會聚焦於學校的管理或課程規劃,其實教育哲學亦同樣重要,兩者雙管齊下,才能營運及管理好一所學校,達到培育人材的目的。
詳細內容誰是小老師?把課堂還給小朋友 一節具評估素養的中文課
日常生活裏,我們經常接觸中文,但接觸到不等於能融會貫通,始終需要適當的語文訓練。對於小學生來說,中文科可能會略為沉悶及古板,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單向式授課方法,未必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但如果他們有機會挺起小小的胸膛,自信地擔當同學們的小老師呢?學習中文頓時變得有趣又富挑戰性。福建中學附屬學校中文科科主任曾民發主任深明引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他分享:「為師者最快樂的,是教學設計見成效,令學生成績進步,愉快學習中文。」
詳細內容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為非華語學生 打造未來的鑰匙 一埸會動的中文課!
香港是個由多元文化組成的社會,遊走於各社區內,我們不難看到不同種族、國籍、膚色的人士,也會聽見各方語言。語言是個有趣的東西,是生活的絮語;是文化的結晶,細心聆聽,亦可以是場世界的風景。然而,居於香港的非華語社群要融入社區,就需要學好中文,他們的語文教育就變得非常重要。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的中文科老師黃建豪教了非華語學生9年,他深信:「我們需要清楚了解每位學生的族裔背景及文化,才能了解其困難,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協助他們融入社會。」
詳細內容善用資訊科技 以電子學習為主軸 反思生活與社區的連結
由2010年起,生活與社會科成為初中人文學科重要的科目之一,就我而言,一個有效的教學實踐是能夠因應課題的適切性,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求達到此目標,我主要以電子學習為主軸,配合以處境導向、小組討論、問題為本及微翻轉的遊戲學習的教學法,讓學生提升思考能力,準確掌握課程中的處境知識,反思生活並與社會接軌。
詳細內容讓學生踏上大型比賽舞台 親身善用科技,解決生活問題!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的學與教實踐應該從教育心理學出發,藉科技教育的特色和優勢,與科技教育的核心課程文件和更新課程的發展項目緊密扣連,讓學生善用科技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詳細內容創客圖書館:推展STEM及閱讀新方向!
「跨課程語文學習」和「推展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是教育局在「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主要更新重點。在很多人心目中,推動語文學習和推廣STEM教育是兩項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人認為科技的急速發展導致人們過分使用電子產品而輕視了閱讀習慣的培養,兩者互相矛盾。筆者曾擔任學校圖書館主任多年,發現現時校園閱讀推廣已進入多元化的發展,其中將STEM教育引進圖書館已是指日可待的事。
詳細內容另類的正向發展平台:宿舍中的成長印記
香港地少人多,想找一個理想的居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香港設有宿舍的中學更是寥寥無幾,而該類別的學校大部份都是相當有歷史傳統的直接資助名校或國際學校,學生接受宿舍服務要付上高昂的費用。由於香港教育發展的歷史原因,本地有一些極少數的津貼文法學校設有宿舍設施。
詳細內容打開英語閱讀能力不好之謎(三)
很多人會歸咎自己的閱讀困難在於認識的英語詞彙太少,筆者覺得此說法過於籠統。甚麼是足夠?要學懂5000 個字? 抑或10000 個字?甚至是全本字典的文字呢?要看懂一篇文章的內容,根本沒必要明白每一個字的意思,而是要着眼了解作者編寫文章的目的及整體的內容意思。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