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由課時轉化為學時(44期)
學生需要有系統的學習,不能一曝十寒。如果學習進程拖延滯後,往後的學習便「消化」得急促,有機會引致「消化不良」,習得的知識不牢固,並欠缺時間把知識沉澱、梳理、應用、複習。所以學校於去年農曆年假疫情爆發之初,即時啟動了學習新紀元。從前的電子學習定位是課前「反轉教室」的預習、課堂上的應用、課後學習的延伸,到了停課後開創了全新的線上學習。
詳細內容學習停不了(44期)
東京奧運會雖然已完滿落幕,香港市民對運動的興致並沒因而減退。明顯地,今屆香港隊在各項賽事中的出色表現,令大眾市民對運動的熱愛有增無減。今期就讓筆者為大家說一下關於運動的英語用詞,首先從金銀銅獎牌說起吧!相信很多人也懂得它們的英語是gold(金)、silver(銀)、bronze(銅)medal。而在賽事中獲得第一、第二和第三名的英語表達,卻並非人人都能正確使用。
詳細內容透過劍擊推動多元發展 為學生不同學習能力提高自我認同(43期)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一直致力發展多元教學,培養在學術以外的各項潛能,也積極在校內推動體育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及體育精神。近年更開始發展劍擊項目。
詳細內容音樂與多元感官發展(43期)
在上幾期文章,筆者花了不少篇幅去闡述音樂和人們情感連結關係,也介紹了兩個活動給家長在家和孩子玩樂。接下來,筆者想用不下於幾期的篇幅,闡述音樂於孩子的感官發展之間的聯繫及其重要性。
詳細內容優質親子關係 有利孩子成長(43期)
請問您是否已有心理準備當一位父/母親?父母要肩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讓他們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除起居飲食外,還需付出額外時間,給予孩子比深海還要深的愛,與孩子一起共創未來的道路。與孩子相處,要創造優質的親子時間。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定義,只要父母對子女有適切回應,留意他們的情緒改變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然而,有些父母在陪伴子女時,忽略了互動,經常注視手機,不關注孩子正在做甚麼。
詳細內容人要飲水思源 字要講求詞源(43期)
暑假即將展開,受疫情影響,同學們沒法出外旅遊或參與遊學團,家長唯有留在香港幫子女安排各式各樣的暑期活動。近期大家聽得最多莫過於staycation這個字。傳統的字典裏沒有這個字,但是在新興的網上字典就很容易找得到。意思是留在某地方的假期,是stay + vacation兩個字合拼而成的混合體。
詳細內容從媽媽身教開始 永續環保意識(43期)
任誰都認同環保必須先從生活做起,然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有多少部份跟環保息息相關?尤其是育有幼兒的家庭,育兒本來就辛勞,還要為環保做更多功夫,單是想想已擔心力有不逮。透過兩位環保媽媽:Anna和Sandy的分享,會發現少少的自我犧牲,配合在環保議題上的身教,便能將環保意識薪火相傳,親子協力,一同守護地球美好的未來。
詳細內容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 致力發展完備課程 培育新世代電子商務專才(大學之路)
無論是金融科技的發展抑或大數據的應用等,在近年均有着顛覆性的改變。有見及此,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下稱「城大商學院」)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課程和機會,培養他們學習不同金融分析和應用技巧。學生在畢業後將具備豐富金融知識及相關的專業技能,使他們日後能在金融界別中脫穎而出。
詳細內容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 大灣區師資培訓課程第一期 分享教學經驗 推動學界專業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於今年 5 月底至 6 月初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項目——大灣區師資培訓課程第一期,提高校長和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內涵的深度認識,從而提高中華禮儀教育的教學成效。透過講座、培訓以及實踐,讓不同地區的老師彼此交流與分享中華禮儀教學經驗,促進教師在禮儀教育「學」與「教」領域上的專業發展,並進一步推動學界的專業交流。
詳細內容「3Es情+社同行計劃」 以遊戲為本 支援幼兒 社交情緒教育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專業
                                                        教案分享
                                                        專家分享
                                                    
                                            
近年的幼兒教育亦對幼兒情緒有所關注,市面上有不少與幼兒情緒相關的繪本,可供教師及家長使用,然而尚欠缺一套完整的指標或系統。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及林俊彬博士領導團隊展開「3Es 情+ 社同行計劃」,希望幫助老師教導學童認識和管理自身的情緒,同時將數據收集,制定了「華人幼兒情緒社交能力量表(Chinese Inventory of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CICSEC)」,進一步完善計劃,為本港幼兒社交情緒教育提供針對性的方案。
詳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