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準備小貼士 調整心態 擊退英默恐懼症
受疫情影響,許多家長沒法出席心儀中學的簡介會,只能透過網上訊息了解情況。去年本人便是其中一位被疫情打亂計劃的家長,故今年藉此與大家分享,在子女從小六升讀中一前,如何讓他們準備好迎接中學的英語學習模式,希望減輕家長面對小朋友升中的壓力,以及讓各位小六同學能順利銜接中學課程,並為家長分享擊退英默恐懼症的心得。
詳細內容初中理財篇 建立良好儲蓄習慣
農曆新年過去不久,年輕人得到利是後,會如何處理?家長又該怎樣教導子女理財?當中,初中學生參與的社交活動增加,無可避免萌生更多消費意欲。若期望子女養成良好的理財和儲蓄習慣,家長應從小培育。然而要為子女訂立儲蓄目標,需要一點小技巧,少不了的便是身教,讓子女跟隨父母的身影和經驗,成為理財小達人。
詳細內容落實發展子女潛能的方法
作為家長,自然期望子女有發展潛能的機會,在學業及體藝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才。然而,有時家長愈是期望太高,反而會將「培育」變成「催谷」,弄巧成拙。兒童的腦部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有其獨特性,強項和特質均有不同,不同階段是有不同的需要及能力,只要我們明白由淺入深,因材施教的道理,子女的潛能便能有發展的機會。
詳細內容延續教學熱情 吸納新科技
隨着疫情爆發,香港以致整個世界的教育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前只存於想像的網上教學,如今已是習以為常。以往,老師們的資訊科技教學技巧總是存在相當的差異,但在這期間,大家都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人說這兩年的網上課堂,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當屆應考生的成績,但是這兩年的改變,同樣可能為將來的教學模式,埋下相當重要的伏筆。
詳細內容選校/面試難題Q&A
在子女的學業路上,如何選校成為一大難題。既抱着讓子女入讀名校的心願,亦希望發揮他們的潛能,不僅需要在兩者中取得平衡,更要為子女作出最後選擇,其實壓力甚大,深怕「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為了急家長所急,教育傳媒於網上搜羅了部分常見的選校問題,並找來不同的校長作專業回應,為家長們提供寶貴的參考。
詳細內容小學習 大應用
隨着手機從數十年前興起,短訊SMS便開始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通訊方式。時至今日,現代人為了適應即時通訊精簡和快速的要求,盡量千方百計縮短訊息內容,使用abbreviations(縮寫),對語言表達起了很大的變化。筆者曾經做過研究,很多人對於常見縮寫詞的使用不甚了解,所以今期會為讀者逐一揭露它們背後神秘的含義。
詳細內容用歌聲傳遞正能量 掃去疫情陰霾
由陳恩碩導演,42位中小學校長穿上自己學校的校服,在不同的地點,分工合作完成了抗疫歌曲「《2020》—─世界會好返(校園版)」的錄製。在視頻中,校長們一改往日威嚴的形象,紛紛穿上校服,表演學生們在疫情下的日常。面對緊張的疫情,校長們唱出了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以及打敗疫情的決心:「繼續抗戰終於有日會望見盡頭,疫情靠堅守來爭鬥,疫情再差都統統會走。」
詳細內容音樂作伴 親子在畫中對話
藝術(英文Arts泛指不同藝術媒體,包括音樂、繪畫、舞蹈、詩詞、戲劇等)潛藏無限可能性,亦是一個絕佳的溝通平台。所有參與的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由的表達方式,不受美醜規範。藝術的高自主性可給人受尊重和被信任的感覺。當家長與孩子一同坐下來,享受同一創作的空間時,不經不覺,可慢慢拉近彼此內心的距離。
詳細內容53萬居粵港人 學額需求殷切 深圳建港人子弟學校 實踐香港課程紓困
據政府統計處於2019年底的估算,超過53萬名香港居民在該年度於廣東省逗留六個月或以上。其中,24歲以下年齡組別達235,200人,中小學適學年齡人數,保守估計超過十萬人。在這些港人家庭中,不少因個人事業或工作關係而須長期在內地生活,也有因工作需要而須住上一段時間,惟最終仍可能因工作關係調回香港。無論是長期生活也好,短期居住也好,同樣須面對孩子入學難、適應難的問題,因此子女的學業問題成為了居粵港人家庭的一大困擾和考慮。
詳細內容「真英語」的用字藝術II
新春伊始,先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事事如意。今年是辛丑牛年,新年期間相信大家談論和留意最多的,非十二生肖運程莫屬。十二生肖中,很多人或許知道牛是屬於第二個生肖,但若筆者問大家究竟牛年的英文表述是甚麼?就未必人人能說出正確答案。讀者一定心想:「不是Year of the cow嗎?」答案原來是Year of the ox。其實牛的英文還可以是cattle和bull,那為什麼叫ox呢?這便是上期跟大家介紹的「真英語」的用字藝術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