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融入正規課程 多元、趣味、 發掘潛能、建立自信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到校直擊
升小攻略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藝術陶冶性情,對於樂善堂劉德學校來說並非口號,而是學校未來的大方向。歐耀輝校長表示,校內藝術教育向來發展得不錯,因為學校認同多元智能理論,銳意發掘學生各樣潛能。學校在新學年的重點項目,必數布偶劇場和愛麗絲劇場,把布偶和話劇元素融入中英文科之課程規劃內,令學生提升中英語的表達能力和學習語言的興趣、發展藝術潛能,更能於表演場上建立自信,一舉數得,大家都甚為期待。
詳細內容最新選校條件:疫情應對能力
疫情關係,今年的課堂安排變得不再一樣。而疫情仍然不明朗,且思考要應付往後可能又再出現的疫病或是突發事件,學校的處理能力和應變速度成為一項新指標。學生入讀後,不知何時再遇事故,學校的應變表現可有助應對所帶來的困難。
詳細內容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四)﹕ 進步從好方法開始
上回提及坊間的 【自然拼讀 / 拼音】【Phonics】方法,大多教導學生把每個字母的音逐一拼讀,如【c…a….t貓】,但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既吃力又不討好。為甚麼?
詳細內容沒有上課的開學,怎麼辦?
根據日前教育局局長的宣佈,雖然九月一日將如期開學,但卻是因爲防疫需要而學生普遍不能回校上課的開學,變成「開學而不上學,復課而不上課」的無奈局面。轉眼已到八月底了,正常來說,一間中學怎麼都應該要準備開學的各項工作的了。但沒有學生回校上課,只能進行網上學習的開學,應該如何進行呢?
詳細內容疫情下增支援 緩解家長心情 照顧學生需要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到校直擊
升小攻略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樂善堂楊仲明學校校長蕭子亮表示,近年致力提升學生成績,分析數據、課程調適、拔尖補底、溫柔的正面鼓勵等等,全校成績進步,家長與學生都有目共睹。是以學校在疫情下,繼續加緊對家長和學生的支援,盡量以協助而不催谷的目標進發。學校將於課堂上、考試上及疫情後的學習支援措施,作出一系列特別安排,讓家長安心,同學放心。
詳細內容一切以「愛」為本 著重過程 引發學習動機
升小攻略
到校直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校長專訪
教育傳媒
升小攻略
走訪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跟徐式怡校長訪問,最深刻應是她對師生的關愛。徐校長說,若果老師讚美學生時,多讚美學生的努力與付出,相信學生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她同時亦關顧不同年齡層的老師要顧及同學多方面發展,並調整心態,明白學生有多方面的潛能,如何發掘同學的能力和興趣,從而更懂得協助學生在不同領域上發展。只要有愛同行,學校,就是師生的第二個家。
詳細內容跨課程學習 觸動情感 尋找學習的意義與內涵
校長專訪
教育傳媒
升小攻略
到校直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只要到訪過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舍,實在難掩怦然的心動︰二萬呎農田、偌大舒適的圖書館、多媒體藝術巴士等等,而且處處布置都充滿大自然氣息與社區元素,已經大概猜到課堂的多元趣味。葉億兆校長經常說︰「我希望做到授之以漁之前,先讓學生享受釣魚的湖光山色,確認釣魚的需要與意義,教育的焦點不只內容與技巧,更應在學習的情境脈絡與意義,當學生有所感動,了解學習的意義,便自然愛上學習。」大概因為這樣,舊墟寶湖的學生愛上學校,愛上學習,在多元化的校本課程及獨特的校園環境薰陶下,從成績到品格,得到全面培育。
詳細內容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三)﹕從改變模式開始
疫情反覆,雖然早前曾見舒緩,一些學校安排復課,但最終還是要提早結束學年。今次的疫症正好反映出人類的弱點和絕處逢生的能力;我們儘管不能掌控事情的始末,但能控制應對的心態,從而作出應變。像從電視訪問中,我們得知各行各業如何在「疫」境中改變營銷策略,學校如何改變教學模式,個人如何改變生活習慣等等。倘若仔細分析一下,無論營銷的產品、學習的內容,還是日常細節和過去並無分別,只是執行的方式改變了。
詳細內容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二)﹕從根源開始
近日新型肺炎疫情有放緩跡象,香港的限聚令亦有所放寬,實是可喜可賀。今期和讀者分享的便是「放寬」一詞,大家不妨做個測試,問一問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否知道「放寬」的英語是 relax。又或者問一下他們怎樣表達「取消」限聚令,看看他們的答案是否 cancel social gathering restrictions。筆者相信很多讀者未曾想過 relax 可指「放寬」,亦不知取消限聚令是 lift social gathering restrictions,而非用 cancel 表達。相信讀者認識relax 和 lift,但從不知它們和「限制」一起用時,有「放寬」和「取消」的意思。
詳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