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想像未來 姊妹學校交流 打破地域限制
疫情持續,這段期間為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均帶來重大挑戰及轉變。其中一項重要轉變,就是影響了姊妹學校交流。根據教聯會去年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超過六成受訪學校 2019/2020 年度沒有舉行任何姊妹學校交流活動,其他學校主要改為網上交流方式繼續互動。為了鼓勵兩地學校締結,教育局提供約 15 萬元資助津貼予每間學校,學校可如何善用這筆撥款?
詳細內容53萬居粵港人 學額需求殷切 深圳建港人子弟學校 實踐香港課程紓困
據政府統計處於2019年底的估算,超過53萬名香港居民在該年度於廣東省逗留六個月或以上。其中,24歲以下年齡組別達235,200人,中小學適學年齡人數,保守估計超過十萬人。在這些港人家庭中,不少因個人事業或工作關係而須長期在內地生活,也有因工作需要而須住上一段時間,惟最終仍可能因工作關係調回香港。無論是長期生活也好,短期居住也好,同樣須面對孩子入學難、適應難的問題,因此子女的學業問題成為了居粵港人家庭的一大困擾和考慮。
詳細內容「真英語」的用字藝術II
新春伊始,先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事事如意。今年是辛丑牛年,新年期間相信大家談論和留意最多的,非十二生肖運程莫屬。十二生肖中,很多人或許知道牛是屬於第二個生肖,但若筆者問大家究竟牛年的英文表述是甚麼?就未必人人能說出正確答案。讀者一定心想:「不是Year of the cow嗎?」答案原來是Year of the ox。其實牛的英文還可以是cattle和bull,那為什麼叫ox呢?這便是上期跟大家介紹的「真英語」的用字藝術了。
詳細內容發揮運算思維 編程助人抗疫
「『打機』浪費時間,不如多花時間溫書更好!」相信這是不少家長的心聲。不過,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有六位電腦小先鋒,就憑着出色的「打機」才能,在校外編程設計比賽屢獲殊榮,更得到師生及家長的廣泛認同。
詳細內容家長FAQ 線上問 線下答!
遇到教育上的疑難,怎麼辦?不少家長會選擇於討論區發問,得到的解答五花八門,但要從中判斷何者為正確答案,卻是十分困難。教育傳媒特別挑選熱門議題,並邀得多位校長親身說法,為家長解惑。
詳細內容三個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維度 創造有效學習環境
提升學生的學術表現,以及為他們提供成長支援,皆是學校核心的發展項目。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得到健康的發展和愉快的校園學習生活,當中包括課程、考評及教師專業發展三大關鍵維度,以下將從學校層面進行探討。
詳細內容「樂」在家中尋
孩子星期一至五在家上網課;加上疫情嚴峻,家長不放心孩子隨便出外玩耍,小朋友過多的精力無處發泄,結果往往是在家裏「搞搞震無幫襯」。筆者希望介紹一個簡單又好玩的遊戲,作爲讓孩子在家「放電」的法寶,同時寓教於「樂」,讓孩子在娛「樂」以及音「樂」中學習。
詳細內容
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
疫情下的新常態 科技融入教學 發展自主學習
自疫情開始至今,學校師生一直努力適應網上學與教的範式轉移,是教育界前所未有的挑戰。隨着新學期開始,各學校不僅為應對疫情而實踐網上教學,更深思未來學與教模式的轉變,教育發展必將進入校園數碼化、互動遙距化之全新轉型時代。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善用科技融入日常的學與教,並同步發展自主學習,把這個教學「新常態」,化為長遠之發展性策略。
詳細內容「家教」這回事…… 做好家庭教養 提升子女品格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小故事:一名小朋友於診所跟在場人士打招呼,當其中一名女士對小朋友的友善舉動沒有反應時,小朋友的母親對該名女士予以責備。雖然不知傳聞的真偽,但故事一出,再度掀起大家對久未提及的「家教」這回事作出新討論。新一代家長的成長背景,很可能來自小家庭,本身所接受的家教已經有所缺失,未夠完整。當一代一代承傳下來,家教內涵便越來越少,亦越來越少人在乎。當我們重新推廣家教,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