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標籤的晴空 其實他們沒想像般「特殊」
人人生而平等,學習不應受任何障礙所限。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是一所肢體傷殘特殊學校,為身體弱能學童提供全人教育。中文科老師陳結貞深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寶庫,有無限潛能,不應被身體缺陷限制學習。她為初中組別學生度身訂造一套教案,讓他們按自己的學習風格吸收知識,建立自信。
詳細內容
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
以資訊科技服務教育 探討科技領導的重要性
杜威(John Dewey) 曾說:「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隨着時代的進步,整個世界正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知識的增長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教師的身份也從直接傳授者變成知識促進者。學校如何透過發揮資訊科技的潛能,提升學與教效能,更是學校領導層面對的挑戰。
詳細內容
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
如何透過運動增加學生自信
三年前我走進這一間沒有任何體育隊伍的學校,當時學校完全沒有任何運動氣氛,很多家長學生都不重視體育。我一直堅信透過體育能改變學生的處事態度,重拾自信,甚至幫助學校將來有更好的發展,所以三年前我首先成立第一支校隊,就是田徑隊。
詳細內容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
自創音樂教學法課程書 理解音樂背後真諦
相信許多音樂老師都會有此疑問:「學生如何才算掌握或學懂一首歌?」即使是一首簡單的歌曲,也含有不同組合的拍子、節奏及旋律,例如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瑪莉有隻小綿羊》,當中也包含了「附點節奏 」,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向學生教授一些比較複雜的節奏或旋律呢?當然,傳統的方法就是透過不斷重複的聆聽,最終學生一定能夠把整首歌曲唱出來,但是他們對歌曲又有幾多的了解呢?即使歌曲已經印在音樂書上,除了憑記憶想起課堂上播放的歌曲或動作外,又會有多深入的理解呢?如果一旦教授的歌曲是學生從來未聽過,那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還懂得拍打歌曲內的節奏或自唱出歌曲內的旋律(唱名)及歌詞嗎?還是純粹憑記憶把堂上播放過的音樂單純唱出來?
詳細內容從自動駕駛 看學習人工智能
新學年開始,學校都為新一年的課程作準備。於剛過去的暑假我便參加了不少人工智能教學的相關教師工作坊,為來年設計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在廣泛的理論學習內容當中,透過自動駕駛汽車的實驗學習人工智能,是真正可讓同學體驗人工智能開發和其威力的難得學習經歷。
詳細內容
香港神託會主辦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
綻放生命色彩
今年我們在校園內,設置了一個珊瑚缸來配合課程發展及進行教育活動。多種的珊瑚、珊瑚魚及其他生物配搭起來,顏色鮮艷奪目,而且充滿動感,每個早晨看見多種生物構成一幅充滿活力的圖畫,真是叫人禁不住讚嘆生命色彩的美麗。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