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力學 關愛共融 燃點孩子希望之火
特殊學校是小眾的一群,學生的需求與學習程度差異大,老師亦要面對更多的挑戰。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仇恒初校長如何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創新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下,帶領教師團隊制定與時並進的教學方案,藉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與學習需要,發掘他們的無限可能。今期新校長對談,有請仇校長分享此中的經歷。
詳細內容解讀小學新科學課程第四範疇
2023 年 10 月,《施政報告》宣佈常識科於 2025/26 學年起分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11 月特區政府頒佈了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擬定稿﹚。緊跟着在2024 年 2 月頒佈了科學課程框架﹙定稿﹚。本次新科學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把工程設計列為小學科學學習的一個重點。但對於小學老師來說,工程設計可能相對陌生,對其理解可能不夠全面。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重點澄清與工程設計教學方法相關的幾個常見誤解,以幫助大家對工程設計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認識,並能夠在小學新科學課程中有效地進行工程設計教學。
詳細內容靈活善用資源 推動數字體育發展 配合國家發展大局
亞洲體育科技發展協會(「亞體協」)致力於團結亞洲體育、科技界和企業家的力量,推動智能體育的發展。創會會長吳偉從小朋友身上發現他們如何根據興趣去發展自己的潛能,並發現小朋友可以通過見識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塑造自己的未來。因此她希望通過數字體育的科研角度,幫助小朋友了解自己,促進他們的多元化發展。多年的從教經驗,讓吳偉能夠從數據中了解小朋友可接受的訓練程度,並根據數據製作出不同訓練方式,通過數字體育走進校園的方式,讓更多小朋友能夠應用體育科技,配合跨學科全方位學習。
詳細內容善用數字體育技術 創造互動化新體驗
近年來,人們將視野聚焦於資訊科技與教育行業的結合,其實將科技靈活運用在體育上,成效也不可小覷。冠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具備多年從事體育教育的經驗,其針對體育及科技,研發各式各樣的產品,將大數據分析應用在體適能與運動方面。習近平主席提出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以體育強國作為建設及發展的方向,並不斷制定促進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香港政府亦積極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為支援學校推動校園體育氛圍,教育局更向每所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發放 15 萬元的一筆過津貼。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陳軍表示:「我們希望提高青少年的運動興趣,因此我們研發了一系列產品,讓他們更容易參與。」
詳細內容Contex靜音艙 完善校園規劃 突破限制 免工程創造多用途空間
隨着創新科技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趨勢,不少學校利用科技打造數碼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成果。Contex 積極為學界提供多樣化的校園數碼解決方案,務求滿足學校多方面需求。最近,Contex 更聯同 Soundbox 推出靜音艙,能夠根據校園實際需要,打造成自修室、輔導室、小型會議室、校園直播室等,提供獨立而舒適的學習空間,協助學校方便且高效地解決空間問題。Contex 執行董事許純康指出:「之所以萌生推出靜音艙的念頭,是了解到學校的需要,不少校長表示希望在學校加設不同特別室。」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正是其中之一,學校現時設有 2 間靜音艙,一間戶外艙設置在地下有蓋操場,另一間室內艙則設置在圖書館內,供老師、家長、同學使用。
詳細內容香港與山西 這麼近,那麼遠
2024 年 4 月份,香港恢復了山西太原的直航,學校終於可以復辦山西的遊學團,感受這個有多個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省份,正所謂地上文物看山西,同學們可以大飽眼福。今天我們為大家精選幾個山西的景點,讓同學們了解一下深厚的山西文化。
詳細內容創新電子積木課程 策略性 STEAM 課堂
推動 STEAM 教育是全球形勢所趨,旨在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激發無限潛能。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黃藻森學校與時並進,推出電子積木活化 STEAM 跨學科課程,讓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分別透過三款不同的 LEGO 工具,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今年學校三年級學生以「極速賽車」的主題參賽,備受肯定,項目負責人STEM 教育統籌主任庾詠軒老師更榮獲 2023 年優秀教師選舉創新教學組獎項。
詳細內容國情教育弘揚中華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近年教育局積極推動國民教育,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透過發展學與教資源,為教師提供培訓,以及學生活動及交流等,在課程內外支援學校推動國民教育以及國安教育。將軍澳香島中學以「弘揚中華,志在四方」為題,配合學校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藉着全校參與的模式,策劃了不同形式的教學方針,在教學、活動、比賽等方面,統籌及推動全校的國情教育,系統化地推展國情教育。這個教育方案和理念備受嘉許,獲頒 2023 年優秀教師選舉國情教育組獎項。
詳細內容同創共學——Learning for Good
近年人工智能科技應用席捲全球,成為全國以至世界各地的風潮,而 AI 發展亦為教育界帶來很大的迴響及啟示。上年度,社會各界對 AI 的廣泛應用仍有不同的擔憂,直至今天也仍在討論如何杜絕 AI 造成抄襲,然而,隨着 AI 的普及化,廿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再是阻止同學運用 AI,而是要思考如何應對 AI 帶來的挑戰,並讓老師、家長、學生親身學習及體驗AI 科技,消除對它的誤解,充分掌握 AI 的優勢,裝備自己,迎接未來的機遇及挑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