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教育初心 堅守育人使命
坊間普遍對官立學校存有刻板印象,認為其規限較多,欠缺靈活度。余慶賢校長一直於官立學校任職,兩年前調任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升任校長一職,官校崗位調動有時,兩年正好作為新校長的中期工作回顧。面對外間對官校的各種迷思,余校長將現身說法,向我們分享官校工作的經驗與歷程,以及作為教育局開辦的學校,官校教師擁有甚麼優勢,從而推動個人的專業發展。
詳細內容傳承優良作風 創新引領未來
胡國威先生自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創校便一直服務至今,今年更原校升任校長,面對熟悉的同事與校情,如何引領學校打破框架,走向創新發展,成為新校長上任後必需思量的課題。胡國威校長如何利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及資訊科技的專業優勢,帶領教學團隊為學生提供與時並進的優質教育。今期新校長對談,有請胡校長分享此中的經歷。
詳細內容數字詞彙,你懂嗎?
香港剛剛在7月1日慶祝了回歸25週年,是一個很有歷史紀念價值的日子,而筆者的文章也不知不覺地在《香港教育雜誌》刊登至第61期,真是非常榮幸!讀者或知道25週年的別稱就是「銀禧紀念」,英語為Silver Anniversary or Silver Jubilee,其實其他週年紀念或時間英語,也擁有不同稱號,今期讓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多學幾個,將來買禮物或寫心意卡時可大派用場!
詳細內容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專訪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盧震河校長 越過風浪 全新蛻變
一位新校長在學校最艱難的時期到任,面對老師士氣低落,外界對學校失去信心,要重整旗鼓,面對內憂外患,是一個大挑戰。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盧震河校長在短短一年半內,充當橋樑連繫眾人,成功建立老師和家長的信心,實踐多項創意基建,善用老師專業才能,幫助學校返回正軌,重建良好口碑,持續向上發展。今期「新校長對談」邀請盧校長現身說法,細說他與學校一起越過風浪,讓學校作出蛻變,分享寶貴經驗。──Iris
詳細內容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幼小中一站式教育 完整落實全人教育理念
一站式教育的學校優勢眾多,當中辦學團體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以及貫徹其教育宗旨,讓學生在成長期間擁有着滿滿的安全感,不會因升學而需重新適應不同校園文化。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天水圍設立幼稚園、小學及至中學的一站式教育服務,校舍不僅都在同區,更屬「街坊」距離——步行約五分鐘便到達,為學童建立既安穩又一致的成長搖籃。
詳細內容專訪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新校長:呂恒森 有限資源 無限想像
這幾年校長新舊交替頻密,以前升任校長,還可以有一、兩年熟習校情的時間。但這兩年疫情下面對生源不足、學校人手緊絀的情況,加上防疫限制下不能如以往般籌辦校內外活動,對新任校長而言極具挑戰。由於工作需要到訪不少學校,當看到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在短短15個月內增加很多基建,學校盈餘反而較上任時高達30%,自行收生數目更是10年內最高,令我即時構思「新校長對談」欄目,由新校長現身說法,分享寶貴實戰經驗。—— Iris
詳細內容姊妹學校交流平台 到校拍攝製作 VR校園遊蹤 助兩地學校締結友誼安心交流
教育局每年給予學校的15萬姊妹學校交流的津貼,不能每年用作添購硬件配置,若只用ZOOM作視像通訊,也未能達到同學深化交流之效。疫情下,兩地仍未通關,如何善用這項目的津貼,成了學校面對的難題。
詳細內容整合現有資源 先應急 後支援——專訪香港島校長聯會主席方仲倫
《施政報告》雖有宏觀藍圖,但並未着重在教育上,香港島校長聯會主席方仲倫校長仍對《施政報告》表示贊同︰「政府為早前在教育上的改動對業界做了總結,以及重申國安教育的重要性,都是值得肯定的。」
詳細內容響應大灣區融合 讓高中生了解內地民生 ——專訪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
今年初《財政預算案》已提及,現屆政府對教育的資源投放已達 1,007 億,加上政府投放不少資源於防疫上,意味着教育資源難以有上調空間。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陳狄安主席按這個方向猜想,在《施政報告》未出台前,已預計政府在中、小學基礎教育方面不會有太大的改動。他特別留意到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指出希望大專生融合大灣區發展,他指直資議會樂意提前於高中舉辦具深度交流活動,以響應政府大方向。
詳細內容